“信息爆炸时代,人之所以感觉很累,是因为人被机器‘牵绊’,智能化发展就是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够把机器当人用。”在9月17日举行的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之创新融合专题论坛上,中位协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冬航介绍道。
“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让机器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服务对的人。这要求我们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和非常先进的信号服务来提供时空信息。”这是未来社会对时空信息提出的需求,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做的就是获取时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的100多种应用场景中,除交通运输、农机农业、气象监测、共享经济、海洋工程等人们较为熟悉的领域外,在盲人导航、监狱应用、病患监护、灾害测报、居家养老应用、宠物位置监控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太空,下到水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未来你只需要知道有人给你时空信息,不用知道是谁给你的”,在李冬航看来,“隐性化”是北斗应用发展的必然特征,人们在享受位置服务带来的便利时,并不知道北斗在哪里,甚至看不到北斗产品是什么样,或者说事实上大众也不会关心北斗的应用技术和应用形态,即便我们经常使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真正应用了北斗技术,用户也往往并不知道是由北斗系统为其提供的定位导航授时信息。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北斗应用产业发展的新时代。北斗从几十年前到现在为止,都在说定位、导航、授时,但是现在行业有时需要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更加泛在’‘更加安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他们的疑问是,‘这里能用,为什么隧道里不能用’‘那里能用,为什么地铁里不能用’,这是和以前不同的需求。”李冬航说。
如何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四个“更加”,李冬航认为,要通过系统融合创新和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建立“大数据、大连接、大计算、大安全、大服务”体系,实现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的“更加泛在”和“更加安全”;通过产业融合创新和综合解决方案创新推动良好生态体系建设,实现北斗应用于产业化发展的“更加融合”和“更加智能”。同时通过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用产学研金管”融合与协同,全面推进北斗应用与产业化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记者 苗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