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专家学者热议浦东如何打造人才的“聚宝盆”和“摇篮”?

时间:2022-12-11 17:59:26 来源:东方网 发布者:DN032

“浦东打造国际人才港,不仅要将浦东打造成为人才的”聚宝盆“,还要成为人才的”摇篮“,不仅引入人才为上海、浦东的发展贡献智慧,更要输出人才,帮助人才走出上海、走向国际,迈入更广阔的舞台,展现上海、浦东的文化软实力。要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港,为浦东和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主旨演讲中表示。

12月7日,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中欧专场学术分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办。会后,汪泓院长和中欧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李秀娟共同接受了东方网记者的采访。两位教授就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汪泓院长强调,要主动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坚持全球视野,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千方百计引进顶尖人才。作为中欧这所国际化商学院所引进的海外优秀教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李秀娟教授表示开放、包容、自由以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吸引国际型人才的关键要素。


【资料图】

Q:在数字化时代,常常提到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二位如何理解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汪泓:当前我们身处充满高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快变性的时代,国际形势千变万化,激烈动荡,黑天鹅、灰犀牛现象层出不穷。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和复杂多变颠覆了原有的产业形态、组织分工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需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数字化思维,拥有全球化、国家化视野,能够实现跨文化沟通,拥有东西智慧融合的远见和魄力。在制度、人文、科研环境上,要考虑怎么系统集成、怎么协同创新、怎么创新发展、怎么改革,以高品质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以及比较好的国际社区、教育环境、医疗环境和科技产业政策对接,使得人才能够集聚释放能量。

李秀娟:数字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我认为未来大学的学科边界可能会被打破,同学们可能会同时主修多个专业。比如,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读了工程专业后再去修MBA课程,学了法律后去念金融专业。在当下的工作的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人才意识到通过不同专业的训练,将各项能力“链接”起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Q:您认为,培养和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需要哪些具体的措施?

汪泓:我们常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下,我们要主动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又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千方百计引进顶尖人才。

基于此,吸引全球人才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学科、重大任务为牵引集聚顶尖人才。 用“国家重大战略”带动“重大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级平台”吸引“全球科学家”,以大数据、大制造、大健康、大海洋、大能源、大材料等重大学科为基础。推动学科“大交叉”, 承接“大工程”“大项目”,造就“大师级”科学家;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国家战略目标与产业未来趋势为引导,集中优势资源, 吸引和培养具备实施顶层设计能力的顶尖科学家。

要加快聚集和造就钱学森式的“国家队”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把握世界人才流动变化的机遇、组建新型机构、给予前所未有的特殊机制,为战略科学家提供高强度的投入、高丰度的资源、高自由度的机制保障,吸引世界一流科学家落户和入驻,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同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重视造就本土具有全球视野的顶尖科学家梯队,形成从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到战略科学家梯队发展的成长梯队。

此外,还要持续优化促进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的制度、人文和科研环境。不仅要打好“系统牌”“协同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部门联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加快造就战略科学家,围绕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而且要打好“创新牌”“改革牌”完善造就战略科学家的体制机制。还得打好“开放牌”“人文牌”,以海纳百川的人文情怀、高品质生活吸引和造就顶尖科学家。要打造具有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特色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知名品牌的综合商业体,营造适宜国际人才居住、发展的“类海外”环境。

李秀娟:我认为吸引国际人才,一个富有发展机会的平台是核心关键,要为人才打造可持续成长的空间。另外,开放、包容、自由以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吸引国际型人才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很多国际人士十分重视业余休闲的生活空间。新加坡为吸引这些国际人才专门打造了夜生活的地方,每周在创新产业园固定的时间都会有乐队表演,我在新加坡时也经常会去这些地方,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会聚集在这样的地方听听音乐,吃点东西,放松心情,自由社交,这样的环境对于热爱社交的年轻人而言十分重要。此外,生活保障体系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要点。中欧在招募教授的时候,有很多教授会特别关注孩子教育、食品安全、环境等问题。我们需要打造一个人才生态圈,让人才有归属感,愿意在这个地方沉淀下来。

Q:乌卡时代,商学院的授课有哪些变革?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哪些新变化?

李秀娟:以中欧为例,我们惊喜地发现,在疫情之下,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和主动了。中欧的教学方法中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实境教学,另一个是案例教学法。在别的国家,商学院或许可以十年用同一个经典案例,这在中欧是行不通的。我们基本上每两到三年,就要更新课堂上的使用的教学案例。数字化时代,很多知识唾手可得,学生如果自己可以通过读书汲取到的知识,未必一定要到教室里学习。因此,在教室里学习的体验感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对教授们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出了更多地挑战和要求。当下,我们有很多课程会移步到案例中的企业中进行,通过中欧独到的实境教学方式,在与案例主人公(企业家)的沟通交流及小组讨论中习得知识和最佳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受学生的欢迎。

汪泓:正如李秀娟教授所说的,当下,商学院许多经典的教育范式已经不能直接来解决当今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变革,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中欧最大的特点是在经典范式中有创新、有变化,所有的教授都在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把实践应用到新经济理论模式的探索中,并在理论上论证它。这个过程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到知识的创造,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经典知识结合中国企业家的实践进行提升,这一点,可以说中欧在全中国的商学院里是做得最好的。中欧已经自主研发了1000多个中国的案例,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同时,我们把近1000个西方的优秀案例输送到中国进行研究。我们把这称作“中国深度,全球广度”。

从具体的经验来看,中欧在这方面拥有“三段式”:一是经典的理论在此得到验证;二是案例的剖析,中欧构架了系统的案例体系;三是实境教育,在与优秀的中国企业、优秀国外企业交流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教授能够与他们共享管理实践中的成果。理论板块、案例板块、实境教育板块,再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共同搭建了中欧比较完整的商科教育模式。

在疫情暴发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发现,这几年中欧学生的平均年龄有所上升。很多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读了硕士、博士还选择重新回来学习。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不再是为了文凭,更多的是为事业储备管理知识而学习,还有的企业家甚至有更高的追求境界,想要在“闲庭信步”中研究更深的学术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他们把管理思维上升了高度——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把现象性的问题上升到规律性的问题研究。

(文章来源:东方网)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