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个人碳账户你开了吗?碳普惠生态圈加速构建

时间:2022-03-21 20:44:50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者:DN032

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金融已成为不少银行的一大发展战略,并且推出了创新型金融产品。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信银行宣布,其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已上线,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这是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内测版已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相应的减排行为可被换算为积分,用于换取相关权益等。

除了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衢江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在碳账户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在业内人士看来,碳账户是打造绿色低碳银行的一大切入点,银行通过碳账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客户绿色低碳意识,助力绿色生活的开展,同时促进碳普惠发展。

多家银行推出碳账户体系

当人们都在谈及绿色金融时,绿色金融到底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银行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答案,即“碳账户”。

据介绍,中信银行推出的碳账户主要依托该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根据不断迭代优化的减排因子模型,实时计算各类生活场景的碳减排量。

有分析称,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

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未来用户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碳账户”使用方法也非常便捷。据中信银行相关人士介绍,首批体验官登录该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即可在线开通个人碳账户,获取关联个人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并可对碳账户的内测版功能提供优化建议。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行碳账户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而即将上线的公开版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图片来源:中信银行)

除了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衢江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在碳账户方面也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去年11月3日,浦发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立体式碳账户体系,依托这一体系,该行一方面将识别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情况,为所有减碳、固碳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差异化的快速结算、更便宜的资金、更灵活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客户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权益。

具体而言,碳账户是以碳积分的形式,对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减碳行动进行倡导和鼓励。比如,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其在浦发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如办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以形成对应的碳积分。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个人碳账户则将视线聚焦于客户的日常生活,个人客户可通过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累计积分,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及礼品兑换。

建设银行方面,拟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并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该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建设银行个人客户,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合理确定用户范围和服务规模,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衢江农商银行方面,在央行衢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推进个人碳账户金融场景应用下,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加入碳账户的队伍之中。一位对绿色金融有着深入研究的高校教授对记者称,对于银行而言,设立碳账户一方面可以培养客户的绿色低碳意识,促进绿色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打造绿色银行的关键之举,有助于将绿色金融更好地与用户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

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汤勇军对记者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拥有碳账户都是必要的,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际上,部分外资行在此前已开设了个人碳账户,让大众可以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不过,相比企业,个人碳金融总体规模较小,但示范意义较大,未来随着更多银行加入,预计相关标准也会统一。

助力碳普惠生态圈建设

建立个人碳账户,也被视为碳普惠的重要一环,银行个人碳账户的设立,将为地区带来一定借鉴意义。目前,多地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以构建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比如,上海于今年2月发布《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上海将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引导碳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进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与鼓励上海纳管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权交易的清缴履约。

有分析称,这主要是将市民的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兑换相应的权益。

根据《征求意见稿》,上海还将探索碳普惠减排量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挖掘碳普惠减排量的潜在价值,尝试开发基于碳普惠减排量的各类质押等金融服务,盘活企业及个人等各类主体拥有的碳资产;探索将碳普惠纳入企业与个人综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碳减排行为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将个人的碳减排行为纳入个人公共信用记录。

另外,北京在今年1月召开的交通工作会上也提出,北京将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

深圳市曾于去年11月印发《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具体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该方案还明确,要建立健全深圳碳普惠体系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如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建立与个人低碳行为挂钩的信用体系等。

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赵越认为,个人碳账户的本质是一种普惠机制,并非是要利用个人碳账户达到直接减排,而是通过个人的绿色行为来提供奖励,同时这也是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优点,即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直接像碳交易一样在生产端对碳排放进行管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 绿色金融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