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全球时快讯】专家: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亟须提高“韧性”

时间:2022-08-18 08:56:32 来源:中国经营网 发布者:DN032

随着8月11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今夏第六个高温红色预警。至此,今年上海40及以上极端酷热天数已达6天,创下上海自1873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新纪录。


(资料图)

极端高温越发频繁,也正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也让城市高密度核心区的韧性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区域规划建设理念,韧性城市当以“可抵御风险,从冲击中快速恢复,不断学习创新”作为规划建设目标,通过软硬件相互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构建多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进而弥补单个系统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的短板和不足。

“在研究城市韧性课题中,城市气候韧性非常重要。”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上海机电和可持续发展团队负责人王凌飞表示,城市建设和运营要适应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变化,既要在防洪、防风设计中有较大投入,还需要一些备用能源和设备为极端气候做准备,设计参数涵盖范围也需比常规室外更广。

占地9公顷、跨越5个街区、地下面积超59万平方米的北外滩地下空间,是目前上海市统一设计、协同建设、统一运营的最大地下空间项目。该项目不仅规模巨大,功能也异常复杂,还连通了城市轨道交通,从城市的防灾角度考虑,防洪涝、防火、防疫、防恐、防震、抗风等灾害防控,都有可能在此发生。

据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事业四部副总建筑师许瑾介绍,北外滩地下空间的整个韧性防灾策略围绕“防、管、控”展开,是全维度、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防”是指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灾害进行预测和预判,“管”是指通过提升管理水准,尽量减少灾害的发生,“控”是指在灾害发生的时候也能快速地通过一些手段,减少损失和损害。

“利用智慧城市的手段,建立全覆盖的智慧网络管理体系,联通城市运营网络平台,对建筑进行风险识别;建筑设计上也对物理空间,以及设施设备上的设计做了很大提升;海绵城市的应用,提标调蓄水池的设置等,提高了整体抗洪涝水平。这些措施从各个维度对建筑进行保护和提升,从而增加城市的韧性。”许瑾进一步阐释道。

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在城市研究中引入“韧性”理念,将韧性理念与城市研究、规划设计相结合,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冲击、提升城市安全的新视角。

“‘韧性’和‘双碳’不仅不矛盾,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王凌飞看来,全球关于减碳和碳中和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控制升温,“双碳”手段可以减小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降低城市自然灾害发生,温升控制也使得能耗降低,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建筑的韧性。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的“双碳”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物本身的能源、资源消耗需求,自然而然也能提高城市韧性。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包联进则表示,在规划阶段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和选址,在实施阶段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可恢复功能结构设计,减轻结构损伤,减少灾后人员伤亡、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在运维阶段通过结构健康监测等提高设计可靠性等,提高结构材料的效率,提升大楼的品质,延长大楼的使用寿命,提升建筑和城市的韧性,并显著减少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