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环球新动态:湖州探索生物多样性绿色金融之路 银行迭代创新产品提供资金支持

时间:2022-09-06 18:47:16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者:DN032

当前,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随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相关领域产品创新的步伐。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印发《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资料图】

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金融机构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何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其中,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更合理的综合回报,还需进行进一步探索。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

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资金需求约为7110亿美元。但目前相关领域的年度资金投入仅为1430亿美元。而且,其中近80%的资金依赖于政府部门。

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亟需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我国率先出资15亿元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今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如何引入金融机构的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

“资金投入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基础性保障。生态环境部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公益性支持,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资金的市场化支持。”在8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这样说道。

在引导金融资金支持方面,邹首民介绍,2021年下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建立了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印发《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八大领域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精准的资金支持。生态环境部筛选出具有良好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定期推送给上述10家金融机构。今年7月,第一批共推送了139个项目,以后每两个月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项目。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面,湖州开发“绿色矿山贷”“矿地综合利用采矿权质押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提供绿色融资38.6亿元,支持“龙之梦”超大旅游综合体项目、长兴“金钉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等废弃矿山修复382座、复绿2.5万亩、复垦耕地3.1万亩,成为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湖州引导工农中建等国有银行与国开行开展银团合作,通过引入低成本的绿色金融资金,支持全国首个竹林碳汇生态转化项目,将18万亩抛荒的毛竹林从碳源变成碳汇,促进生态平衡。

湖州市安吉县毛竹资源丰富,但是近年随着毛竹价格下跌以及劳动力缺乏,出现了毛竹林抛荒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吉农商行创新贷款模式,推出全国首笔“竹林碳汇质押”贷款。去年年底,安吉县还成立了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据安吉农商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安吉农商行已经投放了竹林碳汇系列贷款超过2亿元。

再如,工商银行湖州分行今年也积极做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项目融资。据该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该行为长兴县太湖森林公园提供2亿元信贷融资,这笔贷款支持4890亩高效苗木花卉精品果木种植基地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已向生物多样性重点项目投放60亿元,支持的项目约20个。

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对贷款的定价给与优惠,通常比其他项目低100个BP。

难点如何解决

在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黄丁伟看来,当前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有几个难点:一是生物多样性的效应难以内生化,经济效应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二是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难以评估;三是相关制度建设较为滞后,等等。

黄丁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意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进行明确划分,绘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图,为金融机构提供清晰的参考。在项目层面,充分尊重商业可持续原则,编制生物多样性敏感性行业目录以及生物多样性友好型项目清单,统筹森林、湿地、河湖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银企融资对接。。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参考国际经验,政府基金和一些国际组织的软贷款会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与其合作,开展混合融资,降低支持生物多样性友好型项目的资金成本。另外,我国当前正在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使生态服务的主体能够获益。生态补偿机制除了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地区转移支付之外,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手段。

“目前,仍有许多金融机构尚未意识到,它们虽然没有直接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但通过为公司以及破坏生态的商业活动提供投资、保险和贷款等金融服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间接损害影响。因此,监管部门如何引导金融业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成为关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理事长史建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说道。

史建平指出,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支持,首先,探索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案;其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金融机构集团层面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措施中;最后,推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一方面,可考虑将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如债务类金融产品进行调整优化,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权益类金融产品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影响力投资基金等的快速发展,将生物多样性理念涵盖进ESG投资策略其中。

包括支持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绿色金融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

史建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处在向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金融业,特别是绿色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因此,支持和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既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向实体经济“输血”,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达到19.55万亿元,仅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9.47%。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债券数据库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境内外新增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5039.63亿元,中国境内新增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8784.12亿元,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2.1万亿元。

史建平表示,绿色金融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创新,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给予相关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消费直接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标签: 绿色金融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