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观焦点:资管投资者偏爱哪类产品?银行理财风险偏好降低 偏股型基金逐渐受宠

时间:2022-10-21 08:44: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近年来,资管产品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其中基金投资者队伍最为庞大,已超过7亿,银行理财投资者已接近1亿。


(相关资料图)

投资者近期配置资管产品的趋势是什么?不同类型投资者呈现出哪些不同的风险偏好和特点?

我们将结合权威部门和第三方调研数据,对资管投资者的结构特点和投资行为趋势作出全面展现和深入分析。

银行理财和信托降门槛“抢客”

基金由于投资门槛低等优势,早已坐拥有庞大的投资者队伍。据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证券公司投资者服务与保护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超过1.97亿,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尤其在2020年基金火爆时,基金投资者数量增长10.8%,2021年增速放慢。

信托以高净值客户为主,但近年来百万门槛有所下降,投资者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信登信托产品登记及信托受益权定期报送等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数量为71.70万个,到了2021年三季度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数量就突破了100万;2021年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数量为126.14万个,较年初增长55.35%。

同样受益于投资门槛下降的还有银行理财。由于理财新规出台后,理财产品起售金额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银行理财的队伍。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底为8129.90万个,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新增3919.13万人,同比增长94.48%;机构投资者新增48.29万个,同比增长3倍。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已突破9000万。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个,较年初增长12.49%,同比增长49%。

在不同类型资管产品的投资者中,以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整体风险偏好最低,银行理财产品也呈现以固收为主的投资特点,以匹配投资者偏好;基金、券商资管、信托等资管产品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均高于银行理财。

今年投资者配置基金比例下降

近年来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一大趋势是增加权益类投资。但同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容易受市场波动和市场情绪影响,出现短暂的波动。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2Q2)》,2021年三季度以前,家庭更偏向于投资偏股型基金,这可能是受到各类爆款基金的影响,自2021年三季度以后,该趋势逐渐减弱。

去年股市的区间震荡行情加大赚钱难度,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发布的新一期《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2021年全年实现正收益的受访者比例为56%,较上一年度的67%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即2021年有44%的投资者亏损或收益为0,相比上一年33%的比例明显增加。实现高收益的投资者比例也明显下降,2020年有34%的受访投资者实现收益超过10%,而2021年只有21%的受访投资者实现收益超过10%。

尤其2022年上半年股市下跌后,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趋于保守,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大幅降低了基金的配置比例。《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显示,今年投资者配置公募基金的比例为38%,相比去年的44%明显下降。此外,房地产投资、私募基金、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均有所下降。债券类资产(包括债券或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股票、另类投资(包括贵金属、艺术品等)的配置比例有所上升。尤其是债券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上升幅度最大,由去年的15%上升到今年的21%。信托类产品的配置比例保持2%不变。

随着5月份后股市回暖,投资者信心略有恢复。《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2Q2)》显示,今年二季度受股市回暖影响,受访投资者对股票/基金类资产的配置意愿上升,但活期/定存类、商业保险类、贵金属等避险资产的配置意愿指数仍然高于股票/基金类资产。

大部分居民家庭采取均衡配置,2022年第二季度均衡类(投资存款类或投资股票基金类)配置家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1%。存款类(仅投资存款类)配置家庭比例由37.1%下降到36.7%。偏股权类家庭占比略上升至2.4%。

银行理财投资者品牌认同感更强

从不同资管产品的投资者特点来看,银行理财投资者比基金投资者有更强的品牌认同感,更倾向于将理财资产放在一家机构。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末,78.09%的投资者会将理财资产放在同一家机构中,14.42%的投资者同时持有2家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只有不到8%的投资者会选择同时持有3家及以上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跟上一年的情况差不多。这可能跟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类别以中低风险为主有关系。

而基金投资者更倾向于同时购买多家基金公司的多只基金,据基金业协会今年1月份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持有“5只以下”基金的投资者占42.3%,持有“5-10只”占比32.5%。另有14.4%、5.2%、5.6%的投资者选择持有“10-15只”、“15-20只”、“20只以上”。大部分投资者持有两家以上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截至2020年末,31.4%的投资者所持基金属于5家及以上基金公司,这一数字与2019年调查数据(32.7%)大致相同。持有4家、3家、2家基金公司基金的投资者分别占11.2%、25.5%、19.4%,只有12.1%的投资者仅持有1家基金公司的基金,与2019年调查数据基本接近。

即使是基金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同时,也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银行理财或存款,银行理财被基金投资者当做中低风险的配置选择之一。

《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显示,2020年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所投资的金融品种表现出以现金管理类为主、多样化配置的特征,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53.2%、53.0%;“股票”、“非货币公募基金”以及“货币基金”占比分别为45.3%、41.8%、38.2%;“债券”、“保险产品”占比在10%-20%之间;“私募证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信托产品”等其他,占比均低于10%。

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

本就保守的银行理财投资者自2021年以来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并且对流动性的要求更高。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投资者分布方面,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占比为34.89%。与上年同期相比,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08和2.5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到35.51%。而平衡型和进取型投资者占比则持续下降。

银行理财投资者在产品选择方面的风险偏好也在下降。近年来银行通过发行低风险产品、降低起售门槛等方式,逐渐吸引更多有保守投资需求的投资者进入,保守型投资者队伍扩大,低风险、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最受银行理财投资者欢迎。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投资者仍主要持有风险等级为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占比分别为40.90%和49.14%,合计占比相较于上年同期提高3.12个百分点。持有一级(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占比相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1.58个百分点,但平均持有金额却最少。

尤其今年上半年经历“破净”波动后,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今年6月末持有一级(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进一步增加,较年初增加4.9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5.84%。持有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合计接近92%。

流动性更高、随时可申购赎回的理财产品最受银行理财投资者欢迎。截至2021年底,从投资者数量上来看,T+0产品受众较广(投资者数量占比54.23%),且较去年同期增加较多(占比增加约16个百分点);从平均持有金额上看,中长期限的理财产品则更占优势,期限为1年以上产品的投资者平均持有金额约为T+0产品的2倍。

开放式产品颇受银行理财投资者欢迎,截至2021年底,随着银行理财逐步往净值型产品转型,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占比达到99.06%,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0个百分点。其中,持有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占比为86.16%。

选择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2020年基金爆火后投资者的目光逐步转向资本市场。基金投资者队伍快速壮大,公募基金规模由2019年末的14.77万亿,快速膨胀至2021年12月末的25.56万亿。爆款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入场,权益类资产在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发布的2019-2022年度《公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者保护状况评价报告》,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为投资者最青睐的3类基金,在受调查的投资中,尤其持有股票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的占比逐年提高,从2019年的46.21%提高到2021年的67.2%,持有混合型基金的比例在2020年大幅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到54.2%,但2021年占比有所回落。此外持有ETF基金的比例在2020年出现大幅上升,2021年也有所回落。

持有避险策略基金的比例则明显回落。2019年投资者持避险策略基金比例达23.46%,可能跟2018年经历下跌后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有关,而随着2020年上证指数震荡向上,投资者避险情绪出现了缓和,风险偏好上升。投资者持有避险策略基金的比例2020年下降至6.3%,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3.6%。

基金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持有基金更长时间。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发布的2019-2022年度《公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者保护状况评价报告》,持有公募基金平均时长在1年以下的比例由2019年的27.46%,下降到2021年的17.5%,持有时长在1-3年的投资者占比由33.18%上升到37.9%,为投资者选择最多的投资时长。持有时长在3年以上的投资者比例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从2019年的39.36%增加到2020年的47.3%,随后回落至44.6%。

随着持有时长的增加,基民的投资经验也随之增长,拥有3年以上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比例由2020年的72.4%增加至2021年的76.36%,投资经验在1年以下以及1-3年的投资者比例均有所减少。

从投资者的年龄段分布来看,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显示,30-45岁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达到38.8%;30岁以下和45-60岁的人群占比均在四分之一以上,比例分别为27.7%和25.8%。60岁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比为7.7%。相比2019年调查数据,30岁以下投资者比例下降,45-60岁投资者比例上升,主力人群30-45岁投资者的比例则大致保持不变。

由于基金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高等特点,基金投资者的金融投资金额普遍占家庭年收入比重不高。据基金业协会调查,2020年度接受调查的投资者中,81.3%的投资者金融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比重不超过一半。其中,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10%以下的投资者占比18.0%,比重介于10%-30%的投资者占35.6%,比重介于30%-50%的投资者占27.7%。与2019年相比,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下的投资者占比由75.4%上升至81.3%,上升了5.9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趋于理性,《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关注程度显著下降,关注比例由去年的24%下降至14%。投资者对基金历史收益的关注也有所下降,由56%降至53%。可能是受到市场风格切换后明星基金经理“翻车”事件影响的结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银行理财 风险偏好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