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退保率畸高折射人身险公司转型难题

时间:2023-02-15 07:55:20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者:DN032

近期,随去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数据一同披露的,还有各家人身险公司的退保率情况。在人身险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指标表现尤为值得关注。

总体来看,大多数人身险公司的退保率表现平稳,但部分人身险公司的综合退保率超过5%,个别公司甚至达两位数。例如,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长生人寿的年度综合退保率为22.23%。


【资料图】

部分人身险公司的退保率走高,从外部因素来看,与此前兴起的退保黑产不无关联。近年来,一些机构、组织或个人为牟取非法利益,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名义,怂恿或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保险退保等相关事宜。银保监会通报的2022年第三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显示,在涉及人身险公司的20523件投诉中,退保纠纷数量为5363件,占比达到26.13%。

针对这一外部因素,保险行业亟须加强面向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及时发布涉及“代理退保”的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同时,保险行业还需积极配合监管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深化协作,严厉打击“代理退保”违规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部分人身险公司的退保率过高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内部因素。其所折射出的,正是当前人身险业转型面临的一些难题。

例如,为了维持保费规模,部分人身险公司选择通过银保渠道销售贴合居民理财需求的保险产品。在一定年限后,这样的产品设计和渠道选择自然会涌现出庞大的退保需求。从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退保率较高的人身险公司中,退保率排名前列的产品多以年金险和万能险为主,且销售渠道主要是银保渠道。

另外,保险代理人数量减少,也是推高部分人身险公司退保率的重要因素。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有570.7万人,其中人身险公司执业登记销售人员为401.4万人,这一数字较2021年末的472.8万人继续减少。

毋庸讳言,此前,在实际业务中,销售人员为了达成晋级、考核或套利等非保险保障目的,大量购买保险的现象并非少见,自保件和互保件在人身险个险渠道中较为普遍。随着保险代理人大量流失,部分自保件、互保件产生退保。

从保险公司自身来看,造成退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销售误导。

部分保险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产品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屡禁不止。当消费者发觉问题后,便可能会选择退保,由此导致的投诉纠纷在人身险公司中也格外突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在涉及人身险公司的投诉中,销售纠纷为10938件,占人身险公司投诉总量的53.30%。有鉴于此,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已先后出台《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等多份文件,引导保险公司防范杜绝销售误导行为。

在行业转型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人身险公司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而过高的综合退保率,会导致大量现金流出,有可能引发人身险公司的流动性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向客户支付退保金,又将损害公司的声誉及品牌形象,给公司经营埋下更大隐患。因此,需要采取积极举措加以应对。

长生人寿也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在之前年度销售的5年存续期产品将会在2023年一季度集中到期,进而产生集中退保,金额约为15亿元,这将会对其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计划在2023年一季度卖出部分流动性良好的债券资产,以应对集中退保,确保流动性充足。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除了采取战术性举措应对退保率过高带来的风险外,更应从战略层面锚定转型方向,坚定不移回归保障本源,推动自身转型进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发设计推出契合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保险产品,切切实实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人身险公司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