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热点 > > 正文

发挥金融作用保障市场主体 帮助各类企业渡过难关

时间:2020-07-23 14:47:15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 发布者:DN032

让各类企业能够渡过难关,尤其是让中小微企业存活下去,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前提条件,是兜住民生底线的有效之举。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应该在保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让金融活水流到受困企业当中去。

增强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针对性有效性。一是通过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可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保持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设立专项再贷款保障对重点企业的精准支持,尽可能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作为当前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二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金融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要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应续尽续”。调整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对流动性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本金,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且免收罚息,不纳入逾期统计,不下调贷款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三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政策性利率引导LPR下行,进而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降低金融服务市场主体的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免中小微企业贷款利息,为帮扶中小微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加快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就要让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价格成为调节供需的自动稳定器。解决金融资源错配的根本渠道就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让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的定价机制决定资金的价格,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来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LPR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企业有权到资本市场上获得股权融资,每一位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看好的企业进行投资,通过注册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资源配置手段,把选择权交还市场。二是通过完善退市制度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资本市场要通过引导资源向高效率的产业和企业流动来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这需要将这个市场打造成一个“有进有出、进出有度”的市场。三是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四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建设。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五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探索对公司信用类债券实行发行注册管理制。加强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统一准入管理,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

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利于金融体系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在这个体系当中,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民营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各有定位、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政策性银行应明确职能定位,理清业务边界,以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需要等为业务价值,主要作用是弥补部分领域的市场失灵,做商业银行不愿做、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为普惠金融“兜底”。农村商业银行依靠在本地长期积累的信用,加上其较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可以更好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农村商业银行要做到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县;找准符合自身的差异化定位,确立经营重点,满足“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业务需要,将业务“做小做散”,降低贷款集中度和户均贷款规模。

标签: 市场主体 保障 金融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