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2021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手机银行金融属性逐渐弱化

时间:2021-11-28 21:00:1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者:DN032

11月25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百余家成员银行举办“2021银行数字动能与金融创新峰会暨第十七届宣传年年度盛典”,并发布《2021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增量红利的逐渐退去,用户对App的兴趣呈下降趋势。手机银行APP也出现了增长乏力的情况,开发和推广成本不断攀升。未来,APP将出现更多的一体化、一个数字化和生态化运营平台。

金融科技的加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了零售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各商业银行开启了“手机银行+”的移动端布局,着力提升获客、活客、留客、变现的能力。手机银行会作为最重要的电子银行渠道,成为各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个人手机银行使用频率增长缓慢

报告提出,零售电子用户规模连续增长,手机银行APP移动服务渐成风口。

2021年调研数据显示,零售电子银行各渠道用户比例增长势头强劲,用户对其安全性、快捷性认知有所提高。随着电子银行业务和服务的不断拓展优化,电子银行已然成为金融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手机银行普及率的提高,国内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从2014年的6.7亿户增长到了2019年的20.9亿户。上述报告显示,网上银行使用逐渐边缘化,用户比例增速放缓,2021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渗透率为63%,增长率7%。

然而,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仍以低频为主,微信端高频使用率明显更高。

整体而言,个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微信小程序使用高频(每天1次及以上)用户少之又少,其中微信银行/微信小程序高频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渠道。

个人手机银行使用频率增长缓慢,成为用的不多但必须拥有的功能性APP。

从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频次变化来看, 2021年手机银行使用频次增加的用户同比下降显著,使用频次和去年基本一样的用户较去年增加了18%,手机银行的使用频次增长放缓。

用户使用手机银行频次增加的原因相对较为平均,其中受疫情影响、操作体验更好和登录简单位于第一梯队,占比分别为36%、34%和33%,其余原因占比基本保持在20%左右。在手机银行使用频次减少的原因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分流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占比高达86%。

根据报告,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目的性较强,未来需丰富多元场景,提高使用频率和活跃度。调研数据显示,50.7%的用户在办理完业务之后选择直接退出手机银行,手机银行仅作为办理业务的便捷渠道,多数用户是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手机银行,暂未养成长期依赖的使用习惯;用户使用手机银行浏览的内容中,生活服务和基础功能并驾齐驱,成为用户最常浏览的内容。手机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触客渠道,各家手机银行在操作流程、功能覆盖等方面越来越趋于同质化,构建多元化、差异性的应用场景成为吸引用户的主要方向。

APP将趋向一体化、数字化和生态化运营平台

上述报告显示,银行开始将业务向微信平台延伸,微信小程序轻量化即点即用但普及度不高。

自2013年招商银行宣布升级了微信平台,推出了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以来,8年时间内微信端金融服务在电子银行各渠道使用率中占比过半,这与微信拥有庞大用户群体是分不开的,银行搭载微信平台吸引新用户,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但由于微信小程序属于新兴渠道,整体用户使用率较其他渠道偏低仅有56.3%,用户常用率仅占到8.5%。

高净值人群主要聚集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随着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些城市的高净值用户也显著增长。

手机银行迎来后APP时代,推进“手机银行+”移动端布局,打通三方流量入口。

随着移动互联网增量红利的逐渐退去,用户对于App的兴趣正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后APP时代悄然而至,手机银行APP也出现了增长乏力的情况,开发和推广成本不断攀升,应用逐渐轻量化。未来,APP将出现更多的一体化、一个数字化和生态化运营平台。

未来,手机银行会作为最重要的电子银行渠道,成为各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手机银行的金融属性逐渐弱化,取而代之将是“场景+社交”属性,即以基础金融服务为支撑,以手机APP为载体,高频生活场景为驱动,重塑手机银行新业态。同时,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始探索利用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进行外部用户引流,并实现有效转化。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