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到2025年 吉林省生态强省建设将取得阶段性成果

时间:2022-02-21 17:58:46 来源:中国吉林网 发布者:DN032

2月21日,吉林省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中国吉林网在发布会上了解到,2021年,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新高,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首次突破9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进入“20 ”水平,全省所有市(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6.6%,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9%,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8年保持良好等级。

在“十四五”时期,省政府将《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重点规划之一,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据了解,《规划》内容共12章48节,在全面总结“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到2025年,生态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经济实力、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显著增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有升。

《规划》明确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即以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为主线。二是实施“两个路径”,即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结合、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融合。三是统筹“三个区域”,即东部突出“生态保护”、中部突出“环境治理”、西部突出“生态修复”。四是强化“四个保障”,即创新动力保障、科学技术保障、制度体系保障和数字智慧保障。五是实现“五个突破”,即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依法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五个方面实现突破。六是达到“六新目标”,即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绿色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新提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进步、生态文化建设谱写新篇章。

在具体举措上,围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作用,用足用好“三线一单”、规划环评、生态补偿、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创建等手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优化调整,构建碳排放控制体系,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并谋划了14类重点工程。

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大气方面,提出抓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区域、时段、重点污染物差异化管控,突出秸秆、燃煤锅炉、柴油货车、工业企业、扬尘和餐饮油烟等重点污染源整治,加强噪声、恶臭、有毒有害等其他污染防治,并谋划了10类重点工程,着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改善,让百姓感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在水方面,提出加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及风险防范,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增强水资源保障,逐步恢复水生态健康,有效防范水环境风险,并谋划了8类重点工程,努力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方面取得成效,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吉林美丽河湖。

在土壤方面,提出继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分类管控利用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谋划了3类重点工程,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围绕生态环境安全,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提出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监管制度、加快生态示范创建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质量、扩充资源总量、增加绿色效益,并谋划了6类重点工程,着力厚植吉林生态优势,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环境风险防控方面,提出严格环境准入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的风险防控,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并谋划了9类重点工程,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健全责任、法规政策、监管、市场、信用等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宣教力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励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并谋划了5类重点工程,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吉林网)

标签: 空气质量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