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观焦点: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榜单:宁波、重庆“专而精” 武汉、南京、石家庄增势强劲

时间:2022-07-01 06:39:5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工信部共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已尘埃落定。


(资料图片)

2021年1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已于今年5月公示,本次公示企业共547家,加上去年公布的两批,共计1984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入选。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近日根据工信部公示名单,梳理出1984家重点“小巨人”企业的城市分布情况,结合城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2020年R&D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形成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榜单。

此次上榜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榜单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宁波、深圳、重庆、天津、成都、青岛、西安、长沙、合肥、厦门、杭州、武汉、广州、温州、株洲、郑州、烟台、唐山、大连、东莞、苏州、南京、石家庄、淄博、济南、济宁、湖州、沈阳。

宁波超越深圳位居第三

此前,工信部曾公布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次公布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范围再度缩小,更加突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的思路。根据《通知》,重点“小巨人”企业将发挥示范作用,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从排名情况来看,北京、上海稳坐前两席,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为138家和123家,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两座城市GDP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强度等相关指标均表现亮眼,收获好成绩毋庸置疑。

宁波在专精特新方面一直具有较高的话题度,此次在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中位居第三位,并超越了深圳,共有71家企业进入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在今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这一目标超过了北京提出的500家和上海提出的300家。宁波的底气何来?

发达的民营经济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是宁波的优势。根据宁波市场监管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宁波累计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16.54万户,占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的96.50%。根据中制智库数据,宁波的民企贡献了全市62%的税收、63%的经济总量、69%的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活力都“一骑绝尘”。

去年,宁波完成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25.4%,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高于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

但宁波真正的制胜秘诀并不在此。此前,在工信部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中,宁波以总共63家企业入选的成绩位列全国之首,并且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专注细分赛道、培育单项冠军的经验,为宁波打造专精特新强市塑造出优势和底气。目前,宁波已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摸索出一套独特“打法”,例如提出在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成型装备等十条标志性产业链上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充足的底气叠加有益的探索,宁波冲击专精特新第一城的宝座并非没有可能性。

除宁波外,重庆同样是一座“专而精”的城市。重庆在本次排名中以62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位列第5,相较公布第二批名单时的排名上升3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重庆62家进入名单的企业大多为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材料行业和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这些行业也正是重庆的支柱产业,充分说明重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优势产业,与重庆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

根据重庆年初发布的《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到2025年,重庆将力争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发挥支柱产业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重庆的思路,但与其它排名靠前的城市相比,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并不突出,且重庆R&D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11%,后续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扩充高新技术企业“库存”,避免出现后劲不足的风险。

株洲“突围”,武汉上升9位

与前两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城市排名相比,此次排名中武汉、苏州、南京、石家庄进步明显。武汉以2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第14,名次上升9位;苏州和南京入选19家企业,并列第23位,其中苏州上升5位,南京上升13位;石家庄入选18家企业,排名第25,上升9位。

武汉无论是科研还是产业都具有坚实基础。数据显示,去年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为近9年来最快增速,尤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6%。截至2021年,武汉共有9151家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R&D研发投入强度为3.51%,在上榜的中西部城市中仅次于西安。

目前,武汉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1家,市“专精特新”培育入库企业1307家。今年将培育专精特新后备企业500家。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苏州、南京、石家庄四座增势强劲的城市存在一个共性特征,在培育重点“小巨人”企业上拥有丰富的“后备资源”。除武汉外,截至2021年底,苏州、南京分别拥有11165家和7800家高新技术企业,石家庄未公布相关数据,几座城市在上榜城市中均表现较为突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衡量一座城市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是否具有潜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充足,城市在培育“小巨人”企业上将具有后起发力的空间。

分析来看,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GDP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霸榜30强多数席位,但也存在例外,其中以株洲为代表。株洲以25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位列第17,超越了GDP超万亿元的郑州,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名。2021年,株洲GDP总值为3420.3亿元。

株洲为何能够突围?按照民营经济和产业根基来看,株洲的脱颖而出并非没有缘由。株洲本是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在近年,株洲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拥有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质合金、新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

同时,株洲民营经济活跃。株洲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株洲民企2021年增长到4457.5万户,十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税收贡献超过50%,投资占比超过60%,发明创新占比超过70%。

根据株洲市工信局数据,株洲目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家,此外,株洲市还拥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5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5家。

值得一提的是,像株洲一样GDP并不突出但能跻身30强的城市并非个例,厦门、温州、烟台2021年GDP同样未达万亿,但排名均在前20位。究其原因,这些城市都拥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较为活跃的民营经济。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建设专精特新强市,并非只是经济实力雄厚才能胜出,在民营经济、制造业根基等方面具备基础优势,或是长期专注耕耘自身优势产业和行业细分赛道的城市,皆有可能在后续实现厚积薄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