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天天新视野】钮文新:人民币汇率波动中的思考——中间价能否从“跟随”转为“引导”?

时间:2022-11-15 17:40:3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者:DN032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轮大起大落的过程中,让我们在此看到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每天报出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本是“跟随性”的。也就是说:前一天,离岸、在岸人民币升值,中间价第二天跟随升值;反之亦然。尽管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变动幅度经常是远远小于市场变动幅度,但其变动方向却是一致的。如此态势给市场参与者留下的印象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市场的“引导”意义似乎并不充分,而更多像位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角色。


(相关资料图)

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否正在发生逆变?11月14日,中国银行间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当日大幅上调1008个基点,创下2005年7月22日汇改以来最大单日升值幅度。同时,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大升值90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最大升值700基点,均小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升值幅度。从这样的市况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似乎对市场价构成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遗憾的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变动依然滞后于市场变动。11月1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升1008个基点,但汇率值却在7.0899附近。同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值大致在7.05附近波动。如果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中国外汇市场发挥引导作用,那市场汇率是7.05,中间价却是7.08,这难道是对人民币进行贬值引导?应当不是吧?

这样的问题是否说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存在改进空间?按照现行机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市场做市商询价,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对其余做市商报价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很显然,如果秉承不干预政策,那这个报价将更多倾斜于市场预期,最多加入一些做市商“自律性”义务以体现管理者意志。

但这也许不够。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持续性的单边走势或表露市场失灵之时,“自律性做市商报价”是否应当在某种程度上转换为“管理性决策者报价”,从而体现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在人民币汇率更多服从市场的前提下,中间价是体现管理者意志的、最重要的经常性工具。

按照既定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应当遵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制度。由此可见,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应当发挥“基础作用”。应当说,“基础作用”可以被认为是尊重市场,但绝不放弃干预。

我们必须看到:各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各国货币当局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都存在严重差异,美元、欧元,甚至英镑、日元等货币的国际接受度远远高于其他货币,如果认为这些货币可以在同一市场中公平竞争,那岂不是痴人说梦?

其实,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全球外汇市场中各种汇率的波动,从未充分体现两国间真实经济基本信息,而更多是市场自身的“供求预期变化”决定。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就是典型例证,更多是市场炒作的结果。所以,中国外汇市场或人民币汇率形成应当始终坚持“市场基础+有效管理”的两点论。

由此,中国央行或许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尤其需要强化中间价这样的常用工具,更好体现“市场基础+有效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标签: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中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