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天天简讯:“保壳”迫在眉睫 多家*ST公司另类创收遭问询

时间:2022-09-20 05:57: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者:DN032

9月以来,已有数十家*ST公司收到沪深交易所半年报问询函,其中,*ST科林、*ST大通、*ST围海、*ST安控等多家公司营收增长合理性引起交易所关注,业务模式、经销模式、在手订单等细节均被问询

为做大“纸面数据”而拖欠员工工资?通过向经销商压货来增加营业收入?即便还在上半年,一批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已经在为“保壳”绞尽脑汁。


【资料图】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9月以来,已有数十家*ST公司收到沪深交易所半年报问询函,其中,*ST科林、*ST大通、*ST围海、*ST安控等多家公司营收增长合理性引起交易所关注,业务模式、经销模式、在手订单等细节均被问询。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突击卖资产增厚利润不同,今年不少*ST公司为了保壳,上半年就在“营业收入”上下功夫。不过,面对退市新规中“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的退市指标,那些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壳公司”想通过炫财技、走“捷径”,最终将成“无用功”。

另类“创收”被问询

对很多*ST公司而言,2022年财务状况将直接决定其是否退市,因此,另类“创收”提上日程。

典型如*ST科林。8月30日,*ST科林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421.07万元,同时,公司于2022年2月开始已累计欠付员工6个月工资,部分员工离职。

同日,*ST科林披露《关于累计诉讼的进展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8月24日收到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处理事先告知书,由于公司控股子公司易有乐未支付员工相关工资,拟对其作出支付58名员工2022年2月至5月工资加付赔偿金合计688.16万元的行政处理。

有逾3000万元的营收入账,却仍拖欠员工工资,*ST科林如此操作引来深交所问询。9月8日,深交所向*ST科林下发半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拖欠员工工资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业务收入是否符合会计确认的条件、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的情形。

此外,针对其控股子公司易有乐在职员工数从2021年6月30日的不足10人,增长至2021年底的106人,又于2022年2月出现大量欠薪、离职的情况,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突击增收的情形。

今年4月,因亏损及营收不足1亿元,皇台酒业迎来了上市以来第五次“披星戴帽”。三个多月后,*ST皇台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其中,营收为7059.82万元,同比增长179.6%;归母净利润为297.31万元,同比增长124.62%。

不俗业绩背后是公司签订的上亿元经销商合同。据披露,今年一季度公司签订经销商合同1.46亿元,经销合同签订时,经销商首单须至少预付20%及以上的款项,并要完成产品销售。

对于*ST皇台的做法,深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公司经销的具体模式,销售收入的确认方法、确认时点,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及行业惯例。此外,结合公司经销商的最终销售情况、回款情况等,说明公司是否存在通过向经销商压货的方式增加收入的情形。

走“捷径”或成无用功

据统计,9月以来,*ST大通、*ST围海、*ST安控等多家公司营收增长合理性引起交易所关注。其中,因上半年收入与净利润反向大幅变动,*ST大通被交易所重点问询。半年报显示,*ST大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75亿元,同比下降29.06%;实现归母净利润7283.24万元,同比上升162.29%。其中,供应链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51亿元,同比下降31.63%。

对此,深交所要求*ST大通说明报告期收入下滑、净利润却同比大幅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对于营业收入占比近接近九成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深交所要求其详细说明该业务模式、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结算条款和结算模式等,并说明公司供应链管理业务的收入确认方法(总额法/净额法)及规则依据。

为何上述*ST公司都在“营业收入”上做文章?这或与退市新规中“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的退市指标有关。

2021年11月,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了营业收入扣除指南,明确了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扣除标准均指向了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这两类。

上交所曾表示,在营业收入扣除指南制定过程中,对于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公司进行了摸排,提炼出此类公司利用做大营业收入保壳的常见手段,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相关扣除标准,旨在精准打击空壳公司,力求实现“应退尽退”。

记者注意到,上述政策发布后,曾寄希望于突击创收来“保壳”的*ST晨鑫、*ST罗顿、*ST昌鱼、*ST绿景等多家公司,最终均被摘牌。对此,有市场人士表示,对于积极“保壳”的*ST公司而言,可通过拓展业务、内部治理等,使经营重回正轨,如为求“保壳”炫财技、走“捷径”,在退市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将成“无用功”。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迫在眉睫 营业收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