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专题 > > 正文

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碳排放量将进一步上升 到2023年将创下历史新高

时间:2021-08-03 08:12:0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者:DN032

国际能源署表示,全球需要警惕,尽管气候雄心有所增加,但投向清洁能源的资金仍然“微不足道”,同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发达经济体在气候行动上仍然“蜗行牛步”。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最新报告称,全球碳排放量继去年春季因新冠肺炎疫情突现暴跌之后,目前已出现强劲反弹迹象。按照各国疫后的复苏情况,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碳排放量将进一步上升,到2023年将创下历史新高。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如此,仍然未有碳排放峰值即将到来的迹象。

碳排放峰值难现

IEA指出,今年,全球碳排放量有望跃升至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将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并在随后几年继续增长,这样的上升预期使得峰值很难到来,同时也让气候目标无法实现。

电力需求猛增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一大原因。报告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电力需求下降约1%;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分别增长5%和4%。尽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继续增加,但仍然赶不上电力需求增长的脚步,估计只能满足今明两年电力需求增幅的一半。

另一方面,基于化石燃料的发电量仍然是满足电力需求的主力军,预计将分别满足今明两年电力需求的45%和40%。全球范围内,燃煤发电量自去年下降4.6%之后,今年料将猛增近5%,恢复至疫前水平,明年将进一步增长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尽管全球多国和地区承诺加速绿色复苏,并强调利用疫后复苏资金支持低碳能源转型,以加速摆脱化石燃料,但此类支出远远无法限制气温上升至灾难性水平。IEA指出,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控温1.5摄氏度的目标,到2050年,地球上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降至零,但全球投向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资金仍然有限,仅占所有投资的一小部分。而且,即便这些资金全都按时保质地实施,也很难让世界踏上本世纪中叶净零排放的道路。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要实现全球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至少需要投入1万亿美元。

清洁能源投资占比仍太低

IEA对全球50 多个国家的800多项政策措施进行分析估算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各国总计16万亿美元的疫后经济复苏资金中,只有3800亿美元分配给了与能源相关的可持续和绿色复苏措施,占比仅2.3%。

基于IEA的数据,发展慈善机构“泪水基金会”发现,七国集团分配了超过1890亿美元的疫后复苏资金来支持化石燃料,而投入支持清洁能源的资金只有1470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咨询机构“生动经济学”则发现,在疫后重建资金中,只有大约1/10,即约1.8万亿美元会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有益影响,而3.6万亿美元的资金反而会给环境带来伤害和威胁。

IEA在报告中指出,全球疫后经济重建计划中的“绿色分配”实在太低了,2050年净零目标正变得遥不可及。

“我们必须走得更远,必须将清洁能源投资和相关部署引领至更高层面。”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打造更清洁未来的重要性,但全球仍有部分国家没有将钱投向该投的地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从现在起到2050年,全球对自然界的投资总额需达到8.1万亿美元,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土地退化这三大相互关联的环境危机。这意味着截至2050年,每年的年度投资额需达到536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每年的相关投资额仅为1330亿美元。

发达国家应尽快兑现承诺

据了解,疫后复苏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筹集的公共和私人资金数额远低于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金援,资金缺口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内尤为凸显。其中,大部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着严重的融资挑战,业内普遍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兑现对发展中经济体做出的气候融资承诺。

部分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对排放量预期走势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印度、印尼等亚洲国家,以及拉美多国在清洁能源投资方面持续落后,都将影响全球减碳目标的实现。

对此,IEA敦促发达经济体尽快兑现承诺,即确保每年至少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以帮助他们减少碳排放、应对极端天气的影响。IEA表示,预期中90%的碳排放量增长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财政缺口较大且技术相对落后,使得清洁能源投资和部署过慢。

《金融时报》强调,1000亿美元应该是一个下限,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比工业化国家要低,因此,发达经济体无论是从经济还是道义的角度出发,都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气候融资。(记者 王林)

标签: 2023全球 碳排放量 碳排放峰值 蜗行牛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