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我国新型消费进入发展“快车道” 国办发文促进业态全面扩容提质

时间:2020-09-23 08:08:50 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者:DN032

后疫情时期,我国新型消费进入发展“快车道”。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 型 消 费 加 快 发 展 的 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

《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到影响,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也要看到,新型消费领域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突出短板和问题。

为补短板、强弱项,此次《意见》从5方面提出18项基本任务,包括加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强化组织保障。

面对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意见》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等。例如,加大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数字化商品流通体系,降低物流综合成本;补齐农产品(000061,股吧)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等。

“2018年以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问题,内有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压力。但传统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而信息基础设施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学界已早有公认。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不仅有利于发展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经济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还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引擎。”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副研究员杨道玲曾撰文表示。

不过,在她看来,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存诸多门槛。例如,新型基础设施所需核心元件高度依赖进口、所需人才供不应求、相关科研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平台应用不足、效益不明等问题,“需形成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推进机制;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应用;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内新基建投资持续添注。截至8月初,新增专项债发行已完成全年额度的62.5%,全部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业内预计8月至10月,将迎来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小高峰,新基建在内的“两新一重”建设将是投资重点。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随着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今年下半年国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5G、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基建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意见》在完善新基建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要强化财政支持,研究进一步对新型消费领域企业优化税收征管措施;优化金融服务。例如,深化政银企合作,拓展新型消费领域投融资渠道;优化与新型消费相关的支付环境,降低支付成本、手续费用;完善跨境支付监管制度,进跨境移动支付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新股、发行公司债券、“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

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将进一步促进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的撬动作用;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扩大担保的覆盖面,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

不过仍需注意的是,想要打通消费新业态的“最后一公里”,灵活就业下,劳动保障体系建设仍不容忽视。在采访过程中,多家外卖平台兼职骑手均向记者表示,对于公司方是否为其缴纳社保的情况并不明确,而个人每月仍需承担意外保险费用。

该《意见》着眼新型消费全链条,提出在新就业形态下,完善劳动保障政策。例如,指导企业规范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帮助有“共享用工”需求的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提高参保率;同时,坚持失业保险基金优先保生活,通过发放失业保险金、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多措并举,加快构建城乡参保失业人员应发尽发、应保尽保长效机制。

9月15日,国家医保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农民工、城乡居民、残疾人、灵活就业人员、生活困难人员为重点,加强参保服务,落实各项参保政策。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