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银行“兜底”问题公寓租客租金贷 令金融市场颇感震惊

时间:2020-12-19 15:00:20 来源:和讯网 发布者:DN032

在多位银行人士看来,银行之所以“踩雷”租金贷等场景金融业务,某种程度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对场景合作机构业务模式风险缺乏深入洞察与风险防范预案。

银行“兜底”问题公寓租客租金贷,令金融市场颇感震惊。

12月4日,微众银行公告称,已研究制定出保护租客权益的合法合规方案,可以实现即使相关问题公寓租金贷租客不继续还贷,也可以结清贷款。具体而言,租金贷客户(租客)退租后,和微众银行签署协议,将退租后相关公寓所欠客户的预付租金,用于抵偿客户在微众银行的贷款,然后微众银行结清这笔贷款。

这不是银行第一次踩雷“场景金融”,前有韦博英语关店以及相关负责人“跑路”,招行、广发、浦发等银行牵涉其中,“场景信仰”遭遇考验,事后,部分地区监管窗口指导金融机构暂缓贷款学员征信上传。

不过,“这次似乎是银行首次为场景金融风波给予信贷兜底。”一家城商行零售部门负责人赵强(化名)向记者感慨说,受此影响,其所在银行内部高度重视场景+金融业态的潜在风险,组织团队对近年场景金融布局得失进行复盘。

过去两周,赵强所在银行内部已组织多次会议,多数与会人员认为场景金融业态本身没有错误,一方面它能实现精准获客,另一方面场景所积累的业务数据也有助于持续提升信贷风控能力。而此番租金贷的问题,可能源于其对场景合作伙伴业务模式风险评估不足——长租公寓没有将租金贷资金直接支付给房东,而是利用租金贷与支付房东租金的“时间差”,挪用大笔贷款资金用于自身业务扩张(高价获取大量房源),最终导致业务持续亏损与资金链吃紧,甚至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一家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业务主管也向记者指出,若银行尽早发现租金贷资金被“挪用”,进而向长租公寓采取风险预警措施(包括共管租金贷资金流向),压力可能会小很多。

微众银行此番实质上的“兜底”举措,部分被认为是不得不为其风险管控疏漏买单,同时,这一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也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担当”的体现。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租金贷“兜底”事件后,多家城商行内部正加大对场景金融业态的风险排查。尤其对线下教育、医美整容、健身会所等存在预缴费的消费场景,这些银行正重点了解这些合作伙伴是否挪用大量客户贷款进行门店扩张,甚至个别银行已要求这些场景合作伙伴递交相关财务数据以核查客户贷款流向。

“如果这些场景合作伙伴大举挪用贷款资金引发业务盲目扩张与资金链断裂,我们也可能遭遇类似问题——不得不对相关场景消费贷款兜底。”赵强表示。但他发现,目前银行内部即便发现部分场景合作伙伴存在大举挪用贷款资金行为,若要提前介入控制潜在场景金融风险,也绝非易事。

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场景合作机构认为将用户部分预缴款用于门店扩张等经营活动“无可厚非”,他们是不会对用户“赖账”的;二是他们对银行所提出的建立共管账户建议表示反对,理由是此举破坏了彼此的场景金融合作信任关系,不利于后续合作。

“事实上,我们内部不少员工对场景金融采取极严风控监管持不同意见。”赵强无奈表示。这些员工看到租金贷在相关银行的业务占比极小(不到1%),因而认为单一场景的信贷风险不足以给整个场景金融业态构成巨大冲击,同时认为银行的零售转型离不开场景化与生态化布局,若因个别风险事件而对整个场景金融业务采取极其谨慎的经营措施,反而因小失大。

场景方“店大欺客”?

“从银行决定将零售业务作为业务转型发展关键战略起,每天的业务会议都在反复提到场景化、生态化等字眼。”赵强向记者感慨说。

在场景化、生态化的推进下,这些年他所在的城商行与众多场景方(包括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与线下零售商场企业等)建立一系列场景金融业务合作,其合作覆盖面涉足获客导流、品牌推广、风控辅助、运营系统支持、消费贷款、理财产品推介、底层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将银行各项零售金融服务几乎嵌入到衣食住行玩各个消费场景。

在他看来,场景化与生态化的布局,俨然成为银行加快零售业务转型步伐的重要推手。以信用卡业务为例,过去三年其所在银行发卡量始终徘徊在数万张,且用户活跃度不高,主要原因是银行存在四大痛点:缺消费场景、缺获客流量、缺用户粘性、缺客户经营能力。

但随着场景化与生态化布局,银行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元化场景解决获客与流量问题,并通过持续营销活动提升用户粘性与客户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获得众多场景方的客户画像与消费行为数据支持,从而完善场景消费信贷业务风控能力。

如今,赵强所在城商行发卡量已超25万张,较三年前整整翻了逾8倍,且用户促活率与生息资产业务量较三年前更有数十倍的增幅。

“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已构建了一整套基于个人信用的多场景消费贷款获客、风控、贷后管理、业务运营体系,不像以往只能做房产抵押类个人消费贷款,令零售业务获得持续增长的动能。”赵强指出。不过,银行为此支付的代价也不小,这些年他们在获客导流、运营系统改进、多场景联合贷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累计超过百亿,其中绝大部分是联合贷款资金端合作。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银行深入布局场景金融,他们仅在联合贷款方面的资金投入额已高达数万亿元。此前蚂蚁集团公布的IPO招股说明书显示,其累计形成21540亿元信贷规模,其中98%信贷资金来自合作银行与发行ABS。

“此外,获客导流、风控辅助、运营系统维护改善、场景促销活动等方面的投入,也是不菲的开支。”一家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部门主管向记者指出。

不过,众多银行通过场景化生态化布局加快零售业务转型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场景方某些“店大欺客”的条款。

比如部分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仗着拥有巨额客户流量与多元化消费场景,直接提出合作银行联合贷款通过率不得低于80%,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10个人借款申请,银行需同意向8个人放贷。

此外,银行在发放联合贷款时,承担着资本充足率、坏账拨备率、表内信贷加杠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但这些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则没有类似监管压力,一再要求合作银行持续加大联合放贷规模,其结果是银行承担规模化所带来的日益严峻坏账风险,而后者则坐享规模效应的丰厚利润。

一位城商行联合贷款业务负责人则向记者坦言,他们与某些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的联合贷款平均年化利率为18%,后者以提供获客导流、风控辅助技术支持、智能运营系统搭建为名,收取约8个百分点的利息收入;银行则拿到另外10个百分点的利息收入,但在扣除存款获取成本(约4.2%),坏账拨备与内部运营成本(约2%)后,实际利润率不到4%。

“对此我们只能选择忍受。”他告诉记者。毕竟,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场景方掌握巨额用户流量与数据,若没有这些用户数据与获客流量的支持,银行发展零售业务举步维艰。

在这位城商行联合贷款业务负责人看来,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大力度争夺优质消费场景,“店大欺客”条款迅速被不少热门消费场景中小平台所采纳。

此前,他所在城商行也与多家中小型长租公寓洽谈租金贷合作,后者同样提出合作银行的租金贷最低通过率不得低于90%,且长租公寓提供获客导流、风控辅助的服务费,需占到约35%的租金贷业务利润。

“当时我们内部对这项合作有过争议,部分高层认为这些中小型长租公寓完全是仗着当时长租公寓火热而漫天要价。但也有部分管理人员坦言长租公寓多数用户是年轻人,且收入正在持续增加,属于银行需要的优质客户资源,不如先忍下这口气,抢先获取这些年轻人客群,并将他们逐步培养成综合金融服务对象,以拓展银行理财产品推介、住房按揭贷款、购车贷款等零售金融业务服务空间。”他回忆说。所幸当时多位副行长以这些中小型长租公寓尚未上市且不属于行业龙头平台为由,否决了场景金融合作,否则随着长租公寓资金链断裂与爆雷潮起,他们也可能蒙受不小的租金贷业务损失。

“这份侥幸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庆幸,反而让我们意识到,场景金融布局不仅仅需要妥善应对场景方店大欺客问题,更要对场景合作机构业务模式风险进行前瞻性深入洞察,尤其是对某些发生几率不高的极端状况做好充足的风险防范预案。”这位城商行联合贷款业务负责人强调说。

平台场景风险评估不足?

在多位银行人士看来,银行之所以“踩雷”租金贷等场景金融业务,某种程度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对场景合作机构业务模式风险缺乏深入洞察与风险防范预案。

“一直以来,长租公寓所创造的高进低出、长收短付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一家长租公寓机构原运营总监向记者透露,此前他供职的长租公寓将租客申请的租金贷资金“截留”,预留1/4资金用于支付房东租金,其余3/4资金则用来高价获取新房源实现业务扩张。对此不少员工颇感担心,一旦资金链周转出现问题导致房东租金支付逾期,高进低出、长收短付模式随之无法维系,长租公寓将面临破产倒闭风险。

长租公寓创始人对此多次解释,只要租客源源不断增加,新增的租金贷资金足以用于支付房东租金维系上述业务模式运营,并强调资金链周转不灵的极端状况发生几率很低,除非出现极其严峻的疫情,导致租客大幅减少。

“不少消费金融机构与小贷机构竟然认同他的这项逻辑,导致他们对长租公寓业务模式风险评估明显不足。”上述长租公寓机构原运营总监回忆说。

究其原因,这些金融机构认为,即便长租公寓爆雷跑路,租金贷合同属于金融机构与租客的信贷债权债务关系,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并继续履行。

此外,个别长租公寓通过兼并整合有效化解租客纠纷,令租金贷业务不受影响,也让这些金融机构平添侥幸心理。

比如长租公寓第一股青客公寓爆雷后,将杭州5000间房源转让给建设银行旗下长租公寓业务平台建融家园,即租客和房东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与建融家园重新签订租房协议。目前,房源经营仍由青客负责,建融家园相当于收购这些房源的租赁权并承担债务。

记者了解到,在其他消费场景领域,类似风险处置案例为数不少。比如前些年个别大型线下英语教学平台出现跑路,在当地政府协调下,跑路平台客户悉数转到其他线下教育机构继续享受服务,令金融机构更加“笃定”相关部门会妥善解决线下教育、长租公寓、健身会所、医美整容场景方跑路所遗留的各类社会问题,消费贷款业务将依然得到安全履行。

这无形间驱动不少金融机构进一步削弱对场景合作伙伴业务风险隐患的评估力度,转而“押宝”行业整合兼并与地方政府协调处置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自身场景贷款持续履行。

“事实上,这也与金融机构对场景合作伙伴的选择门槛息息相关。不少银行、小贷公司与消费金融机构会优先选择已上市的、属于行业头部企业的场景方开展金融合作,因为他们认为行业龙头企业与上市公司抵御极端状况的能力更强,遭遇重大经营风险的发生几率随之更低。”赵强指出。

没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租客大幅减少,令长租公寓无法获取新的租金贷资金维系高进低出、长收短付模式资金周转,最终酿成资金链断裂与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给众多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微众银行出台的新方案本质是债权转让行为,将租户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变更为长租公寓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一方面能使债权回收过程变得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能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租户。未来,该方案或能为此后相似危机处理形成示范效应。

多位银行人士直言,多数银行肯定不愿接受类似的危机处理方案。毕竟,此举令银行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信贷坏账压力。

“目前,我们内部正加大对场景金融业态的风险排查,尤其是针对线下教育、医美整容、健身会所等存在预缴费的消费场景,重点了解这些场景合作伙伴是否挪用大量客户贷款进行门店扩张与大额对外投资。”

赵强告诉记者,一旦发现相关风险隐患,银行拟大幅收紧场景消费贷款投放门槛,以及要求场景方额外追加风险准备金。

新风控措施“难落地”背后

在“兜底”事件出现后,多家银行迅速行动寻求相关风险防范方案。

前述城商行联合贷款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12月以来他们内部多次开会讨论如何优化场景金融业态的风控措施,针对场景方“挪用”客户消费贷款行为,以及贷款资金去向难以跟踪等问题,拟定了三项风控措施:

一是针对医美整容、线下教育、健身会所等存在预缴费的消费场景,银行拟与场景合作机构建立一个共管账户,将部分贷款资金截留在共管账户里,按消费者消费状况将相应资金逐笔转入场景方账户,最大限度降低资金挪用风险;

二是要求场景方将所有业务账户悉数转入同一家银行,如此银行可以全面了解场景方的运营状况,及时对业务模式风险隐患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三是要求场景方定期递交场景消费贷款资金去向报告并进行核查,杜绝场景方提前“预支”客户消费贷款行为发生。

“不过,这些新风控措施都很难落地。”他告诉记者,多数场景合作伙伴均以各种理由婉拒,包括所有业务账户很难归集到一家银行,因为他们在其他银行也有相关资金管理与信贷业务;以及共管账户方式可能导致平台资金周转成本骤然增加,不利于平台业务发展。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中小银行在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场景方面前,依然显得相对弱势。银行不少高层也担心一旦惹恼这些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令他们将优质客户流量与客户数据优先提供给其他金融机构,将削弱自己业务拓展机会与市场份额提升空间。

“我们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采取新的监管规定。”一家股份制银行负责场景金融合作的业务主管向记者直言。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对场景金融业态执行功能监管。所谓功能监管(functional regulation),即根据金融活动性质进行监管,对相同功能、相同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按照同一规则接受一致监管。

以场景消费贷款业务为例,只要是参与场景消费贷款的各类机构,无论是获客导流方、风控辅助方,还是信贷资金提供者,都必须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内。如此在统一监管规则下,金融机构或许可以对场景消费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向(场景方是否挪用客户贷款进行业务扩张等),以及其业务模式风险隐患进行穿透式监管。

多位银行人士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对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场景方强化行为监管,包括要求他们在特定场景下,必须明确用户消费贷款等资金使用流向,以及在提供各类场景金融服务同时必须做到合规(杜绝虚假宣传等),从而真正做到“卖者尽责,买者风险自担”。与此同时,针对存在违规操作、或者业务模式风险隐患较大的消费场景或场景提供商,相关部门应定期给予公示警告,让广大消费者远离这些潜在风险。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