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创新引擎”推动上市国企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9-30 14:42:5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者:DN032

半年报显示,尽管企业经营受到疫情影响,但上市国企科技投入仍保持逆势增长。从成果来看,国有企业在疫苗研发、基础设施建设、5G、智能制造等多方面创新频出。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创新人才缺乏、科研激励机制作用不足等仍成为国企创新发展的“掣肘”。值得期待的是,今年以来已有多项推动国企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相继落地。

上市国企研发费用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企研发投入不断创新高,加速度实现做优做强。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984家上市国企的研发费用总额已经突破1487.36亿元,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比上年同期的1285.27亿元增长15.72%。

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我国上市国企的研发支出连续大幅上涨,2017年研发支出合计为2823.49亿元,2018年研发支出总额3144.37亿元,2019年增长至4041.19亿元。

具体来看,部分上市国企研发投入规模较大。在已披露研发费用的984家上市国企中,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的上市国企共有209家,超过3亿元的公司有71家,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23家。而上市国企成为研发创新的“领跑者”,中国建筑、中国石油和中国铁建在上市国企研发费用中包揽前三名,其中,中国建筑以接近90亿元的研发费用居于榜首。而在投入前10名中,中央企业占据了9位。

从研发支出的营收占比看,上半年研发费用占当期营收超过3%的上市国企共有286家,超过5%的公司129家,超过10%的公司41家。中国软件等9家上市国企的研发费用占当期营收的比例超过四成,芯片、软件等行业上市国企的研发费用营收占比普遍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领域,多家上市国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有22家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超过10%。

“国有企业必须提升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力争尽快在关键领域,尤其是卡脖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更好推动国有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国有企业创新成果屡出

三家央企联合打造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主塔封顶,国药集团新冠疫苗研发有序推进,中国中铁施工总承包建设的双洮高速公路提前9个月达到通车条件,双星集团开发绿色裂解技术破解废旧轮胎“黑色污染”难题,上汽集团5G智能重卡在洋山港成功落地……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背后,不少国企收获了亮眼的成果。

“中国建筑的研发投入在行业一直排在前列。科技引领发展,现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实际上是为了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建筑董事会秘书薛克庆在中期业绩推介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建筑拥有一万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施工等。传统业务的转型、企业向数字化转型,都需要科技研发,这也是为企业未来发展进行谋划。”

依靠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上半年中国建筑新增专利授权32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0项;获得省部级工法262项,成果数量处行业领先水平。在重大装备研发制造、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施工、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等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同样得益于多年对研发创新的大力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高达6.29%的国电南瑞也“硕果累累”。记者从其半年报中发现,国电南瑞上半年成功研制全国产化巨型水电站监控系统,并首次实现电力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完整月结算试运行。此外,其开发的轨道交通智慧运管系统已经应用于深圳地铁10号线,新研制泡沫细水雾涡扇炮智能灭火系统也已实现示范应用。2020年上半年,国电南瑞共实现营业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11%;归母净利润12.72亿元,同比增长14%。

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持续的科技投入也为上市国企开拓了新的国内、国际市场。

“现在的汽车用户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购车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说,60%的汽车用户是85后,他们和60后、70后的用车习惯有很大不同。疫情期间,豪华车占汽车销售市场的份额从9%提升到13%,还有大批的90后选择电动汽车品牌。在他看来,不搞创新,汽车企业就无法适应年轻化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统计显示,2019年上汽集团科技支出达到221亿元,申请专利3063件,双双名列上海国企榜首。当前,上汽正在加快新一代智能座舱、智能驾驶、5G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数字营销和新零售模式。上汽整车出口中,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60%,而上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功登陆欧洲发达国家市场。

政策接连落地 力促国企创新

有专家指出,尽管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有所进展,但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仍存在技术差距。

“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基础较弱,技术积累不如国外一些优秀企业,科研设备也相对落后。”刘兴国表示,创新人才缺乏、科研激励机制发挥作用不足以及科研转化渠道不畅成了“掣肘”国企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

今年4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科改示范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对开展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而科技管理则成为其中的重要一项。截至目前,中国石化、三峡集团、国机集团等67户中央企业召开了集团对标提升行动动员部署会议,扎实推进对标提升行动全面覆盖、层层落地。

六部门此前印发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则提出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包括在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进一步完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集团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纳入内部各层级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中长期分配激励机制与政策,调动发挥骨干技术人员积极性等。

在地方层面,今年以来多项推动国企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已经相继落地,确保国有企业研发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上海市国资委推出关于鼓励本市国有企业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孵化培育15家到2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等目标。广东省则发力人才政策。在近日推出的“广东省属国企改革21条”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省属国企技能人才占职工总量比例提升到2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占职工人数比重每年增长10%以上。

刘兴国表示,未来应继续引导国有企业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活动,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同时,借鉴海外科研成果转化经验,设置专业机构与人员负责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并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的前期扶持力度等。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