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光伏、节能概念等集体走高!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机构最新解读来了

时间:2021-11-09 11:57:2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央行11月8日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将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央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内多种标准交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

盘面上,光伏、储能、特高压、节能概念9日盘中集体走高,截至发稿,光伏概念方面,大烨智能“20cm”涨停,明冠新材涨逾11%,亿利洁能、晶科科技等涨停,盾安环境、海达股份、清源股份等涨幅超8%;特高压板块方面,大连电瓷涨停,煜邦电力涨幅超9%,九洲集团涨约8%,林洋能源、特变电工涨幅超4%。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货币政策含义

平安证券认为,在货币政策“价”的层面,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定向降息”的效果。这主要在于其可替代MLF发挥弥补中等期限基础货币缺口的作用,而MLF利率为2.95%,比碳减排工具高出1.2%,从而可降低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

但相比此前市场预期的GMLF来说,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在更加局部的意义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且定向降息的效果要取决于符合条件的碳减排信贷投放规模。

在货币政策“量”的层面,则通过额外的基础货币投放助力稳信用。按照贷款本金60%的资金支持比例,意味着商业银行每投放100元碳减排领域贷款,央行将相应投放60元基础货币,经过7倍左右的货币乘数放大,可最终带来420元的货币供应。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对碳减排领域的“输血”,将会换来央行对商业银行更低成本的“输血”,这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积极性和能力,产生更广泛的稳信用效果。

减碳工具落地货币政策结构化碳中和基建逆周期全面启动

对运营商构成重大利好

民营运营商此前项目贷款利率4.6-5.4%,国企会低一些,3.8-4%,这次一年期利息可能在3.5-3.8%,五年期以上可能在4.5左右,对民营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水平,运营商收益率会提升。

影响收益率三因子:利率、电价、发电小时数。

目前电价中枢上移,今天的文件使得利率整体水平下降,银行放贷意愿强化对民营运营商的弹性会更高,近期由于产业链涨价收益率有压制,这个利好能很好地提升运营商上项目的积极性,政策落地后,对于运营商装机体量有正面的作用,收益率也会提升的很明显。

对制造业也构成重大利好

电价降低1分钱,对于产业链利润的压制在1毛钱。电价降低1分钱,要向产业链要1毛的利润,光伏每年都降本,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从4毛降到3毛,蛋糕变小,在线整个收益率是上行的,运营商对于制造业利润压制变小,一旦运营商利润丰厚,对产业链要利润的想法会减弱,制造业压力会得到缓解。

对于新能源运营企业是确定性利好

对于新能源运营企业是确定性利好,低息鼓励装机规模。

对于电力央企角度来说,现在新能源主体还是传统发电企业,火电成为新能源投资主体,火电目前的经营困境对新能源投资有一定影响,目前国家从政策角度不断调整,用严厉的政策抑制煤价上涨,也用市场化电价使电价更加灵活,火电市场化交易高耗能企业电价涨了20%,火电至暗时刻已过,未来有更多的钱投入新能源。

对央企的利好在于流动性层面而不是收益率层面,央企本身融资成本就很低,3.85%和央企主流融资成本差不多,风光重资产投资,电力系统目前每年风光投资规模6000亿左右,未来规模还会扩大,也会不断上量,主流选择28、37财务杠杆,这个政策为新能源运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流动性,有更充分地弹药快速提升装机规模。

银行踊跃度很大

央行政策体现国家对新能源高度重视,新能源是非常长周期大事情,需要明确两点:参与方是商业上可持续以及金融体系支持可以上量,两者相辅相成。

此次流程上,一年期LPR3.85%,央行给商业银行贷款1.75%,两者一减两个点就是银行的平均利差,这样一来,银行做业务可以挣平均利差。银行对政策鼓励的方向愿意支持有动力,踊跃度肯定会很大。

无论是可以存量置换还是只能做增量,只要银行可以赚到行业平均利率差就有动力,就可以上量,如果这个业务利差远低于银行平均利差水平,那其投放规模可能就会比较有限,对行业发展的意义就不大。

只有确保商业可持续、可上量,才可以尽可能做大。这个安排是站在行业长期发展,政策方向就是让参与方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是最应该着眼的点。

如何落地,如何具体实施呢?

先贷再补,这模式是去年疫情之后比较成熟的方式,银行监管投出贷款,定向支持,这种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申请补贴贷款,首先确保贷款投向精准,要有非常严格的方向审查。这个模式本身在操作没有太大难度,操作并不难,也不是全新的事情,核心还是银行有没有动力,只要有动力都好办,政策鼓励的方向,都愿意做,只是不要亏钱去做,这个诉求满足,对于后面的操作问题不大,没有技术上的困难。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