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疫情之危”寻转机 长三角企业出海如何提升免“疫”力

时间:2021-12-02 22:30:27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者:DN032

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长三角已培育出不少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疫情之下,长三角企业“走出去”,该如何直面挑战,把握机遇。

江浙企业集体“出海”

先来看江苏。

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今年前三季度,江苏GDP总量为8.48万亿元,GDP增速10.2%,仅次于广东,排名全国第二。

发达的经济,充分激发了企业“出海”的热情。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江苏全省新增对外投资项目553个,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4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

与此同时,江苏也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

比如,成立江苏公共海外仓服务联盟,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市场共培育了5个省级公共海外仓;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开通“全程相伴”江苏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首创推出“江苏省出国外派境外工作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项目,以及“江苏省企业人员海外安全防卫保险”等。

浙江同样也培育一批具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中国跨国企业TOP100”榜单,浙江拿下第一,11家浙江企业上榜。其中,除了浙江省能源集团外,其他都是民营企业,是上榜民营企业最多的省份。

据统计,上榜的11家浙企有制造业项目68个,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达189.72亿美元,占总数的77.88%。

同时,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上榜的11家企业累计并购项目32个,并购额为117.28亿美元,占其海外投资总额近一半。

全球疫情下,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在财经评论员徐浩平看来,企业“出海”已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仅在国内发展而与国际脱轨,稍有不慎就会‘翻车’”。

“最近,我接触了一些长三角的优秀企业,他们不仅积极‘走出去’,而且知识产权意识很强。”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说明企业告别了低价竞争,开始积极地参与品牌竞争、技术竞争,“未来,肯定会诞生出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也许就是中国企业的杰出代表”。

不过,徐浩平也强调,受疫情及部分区域协定签订的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应了解相关区域的趋势,到更安全、更能稳定、更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去投资。

提升免“疫”力

在徐浩平看来,危中有机,只要踩对风口,企业在提升免“疫”力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正向促进。

今年上半年,深圳华圣达拉链有限公司将工厂搬到浙江嘉善。

“从深圳迁移到浙江,是希望能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发展契机。”华圣达相关负责人黄浩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需求,特别是海外高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满足产能需求,2014年初,华圣达就开始走出国门。

“近两年,疫情对公司海外业务有一定影响,但公司的业务量并未因此减少。”不过,黄浩伟也坦言,海外建厂困难重重,“一方面,海外市场是陌生的环境,要多次实地考察、选址、了解陌生国度办厂流程、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克服温度、水质不同情况下的生产难题,还要解决当地招人用工难题等”。

“经过一系列波折,目前,华圣达的海外工厂落户在柬埔寨磅士卑省,总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这是我国拉链行业的第一座海外工厂。”黄浩伟说。

总部位于江苏无锡江阴的海澜集团,其海外扩张之路并未停下脚步。海澜之家董事长周立宸此前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公司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加码发力海外市场,彼时“国货出海”风潮如火烈烈,公司也顺势而为地开展海外零售市场布局,并先后顺利进驻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截至目前,海澜之家已拥有近40家海外门店,稳健地迈出全球化发展的第一步。

“企业‘走出去’,要重视产业链布局的弹性化,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徐浩平说,积极推动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价值链的高端集中。

“同时,国际化的企业也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企业国际风险防范体系,重视风险控制与管理。”徐浩平指出,企业“走出去”必然会遇到问题,尤其是战略布局的问题,企业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世界格局,更应考虑当地的市场是否符合自己发展的条件,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这样在国外发展时,根基才会牢靠。

徐浩平还提醒,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跨国投资、并购、收购等,要高度关注当地的政治环境和行业环境,看清局势,把握时机。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