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全球播报:我国收缩型城市主要在哪里?东北小城房价跌回16年前

时间:2022-08-02 20:29:44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者:DN032

近年来,人口逐渐向经济发达的城市群集聚,而在一些区域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部分城市人口收缩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会“县域城镇化与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分论坛中,有两位学者报告的话题与收缩型城市相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中国人口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人口论坛”,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教授董春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收缩城市的空间格局、收缩机制及城市效应”。董春认为,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时空演化是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的关键,提出全国人口扩张城市数量与收缩城市数量之比为1.2,且城市收缩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线、一带和一区的分布格局,一线为胡焕庸线,一带为东西走廊,一区为东三省地区。

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的学者牛毅则针对“我国是否出现大范围人口收缩”问题做了详尽阐释。报告指出,目前对我国人口收缩城市的识别结果容易引发争议,其根本原因是在城市人口规模数据的统计与使用中,相关基本概念存在模糊和争议之处。

第一财经记者整理了各地公布的七普数据,梳理了全国330多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以下简称“市”)十年来人口变化发现,共有149市人口出现减少,占比达44.7%,人口减少市比较多的是东北、中部及西部的甘肃、四川等地。

不过,这个数据指的是建制市(这里为地级市)的人口变化,建制市范围内不仅有中心城区,也有下辖市县;不仅有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也有农村地带和农村人口。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我国中西部很多城市人口的减少只是作为建制市概念即行政区划内的人口减少,并不是市区的人口减少。这些城市往往下辖的农村地带较大,农村人口比较多,人口外流的主要是下辖的农村地带。相比之下,地级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还在增加。

为了重新计算出更加准确的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从而更可信地识别收缩城市,牛毅利用遥感检测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料对2000~2010年、2010~2020年、1950~2010年这三个时期的收缩城市分别进行识别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并未出现大量人口收缩城市,已有的收缩城市主要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收缩问题日趋严重,收缩城市逐步从县和县级市蔓延至百万规模的地级市。

以东北小城牡丹江为例,2020年,牡丹江全市人口为229.02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9.87万人相比,减少508515人,下降18.17%。从四个城区人口来看,2020年四个市辖区人口合计为93万人,比3年前减少3.5万人。

由于产业发展较弱,人口外流,又加上新世纪后东北的资源型城市在相关政策支持、补贴下,对部分地区进行了连片改造,建的房子特别多,因此包括牡丹江在内的部分收缩型城市,住房需求比较弱。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和历年同期数据对照发现,牡丹江的二手房价已经跌回到16年前即2006年同期水平。

未来,收缩型城市如何发展?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指出,要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引导人口流失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更早之前的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曾提到,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很多老工业城市,原来居住区与矿区挨得比较近,职住一体。在资源枯竭后,矿业没有了,但居住区还在。对城市来说,原来比较分散型的布局,如今明显不合适了。现阶段此类城市发展需要相对集中起来,才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也才能更有效。收缩型城市需要适当进一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