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社论丨以精准有力的宏观政策推动供求高水平均衡

时间:2023-02-11 05:30: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去年12月扩大0.3个百分点,实现“两连升”;从环比看,CPI环比涨幅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8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而在1月份2.1%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约为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8个百分点;此外,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同比上涨1%,涨幅略有扩大。

不可否认的是,1月份CPI数据的回暖,主要与春节效应以及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相关。春节脉冲式的季节效应导致鲜菜、鲜肉、鲜果等生活必需品在旺盛需求购买力推动下较快增长。但随着春节效应减退,预计2月份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将有所回落。与此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出行便利度大幅增加,前期累积的人员流动和旅游需求被深度激发。受此影响,出行和文娱消费需求大幅增加,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电影及演出票、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0.3%、13.0%、10.7%和9.3%。

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高度相关,1月CPI同比涨幅重回“2”区间,显示出开年经济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向好势头。结合PMI数据来看,1月制造业、非制造业以及综合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12.8和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不过,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尽管1月高频数据均表明经济有企稳向好的势头,但我国宏观经济复苏仍不牢固,逆周期、跨周期政策还需要继续深度挖掘并有效释放内需潜力。

与CPI数据明显向好不同,PPI同比依旧处于负增长区间。自去年10月起,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其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等主要行业同比涨幅均为负。从环比来看,PPI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月环比负增长。总体来看,工业品价格整体下降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结合PMI数据来看,1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为49.8、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出厂价格指数为48.7,均继续维持在收缩区间。PPI结合制造业PMI分项指数的结果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需求牵引总供给的工作需要强化,若缺乏总需求政策的支撑,PPI增长乏力,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势必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到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深度修复以及预期和信心的有效恢复。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稳物价、稳增长以达到稳预期的政策效果。

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在于充分释放内需潜力,通过政策扶助市场主体重拾信心、改善预期。应当看到,需求和供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需求侧解决的是短期的、总量性的问题;供给侧解决的是长期的,结构性的问题。总需求的问题解决不好,就是经济增长“量”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缺乏必要的“量”的增长,就会挫伤微观主体的预期和消费投资意愿,甚至会出现微观主体立足生命周期或跨时期调配金融资源的现象,导致存款多增、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反而影响经济增长的“节俭悖论”。另一方面,总供给的问题解决不好,就是经济增长“质”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低端水平的重复建设、地方项目一拥而上以及产能过剩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深度调整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有鉴于此,要做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今年美国经济或将经历技术性衰退,OECD国家外部需求疲软,因此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将有所降低。这就要求宏观政策必须更加精准有力,既要着力提振总需求,快速改善预期,但又要立足高质量发展内涵,持续推动有效供给提升,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同时移动,尽快实现国民收入向潜在产出水平靠拢,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同比上涨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