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黄奇帆:发展产业数字金融,要吸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

时间:2023-02-25 12:30:02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者:DN032

在消费互联网市场空间逐渐饱和的局面下,产业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

2月25日,在2023年明珠湾金融峰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产业数字金融是一项长期的“管道疏通”工程,配合当前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将成为可长期提振产业链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力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手段。但发展产业数字金融要吸取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科技机构和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严把准入门槛,坚持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初心。

不是阶段性政策扶持,而是长期“管道疏通”工程


(资料图)

从市场竞争主体来看,目前我国前20大科技公司绝大多数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而美国前20大科技公司中大部分已经成为产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头羊。

黄奇帆认为,在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产业互联网是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产业金融在我国是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专注于服务B端产业链企业的重要金融服务形式。

黄奇帆把产业金融发展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银行对公业务为代表的产业金融1.0阶段;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产业金融2.0阶段;以产业数字金融为代表的全新的产业金融3.0阶段。

他认为,无论是在1.0阶段还是2.0阶段,传统产业金融服务都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痛点,缺乏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机构对产业链情况难以掌握,对待融资资产真实背景和潜在风险难以穿透,对民营、中小企业主体信用不信任,根本原因是产业链上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信息不对称,资产难穿透,数据难验真、难实时掌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高,这是目前产业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黄奇帆看来,产业数字金融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让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数据的全透明、全上链保真难篡改;实现资产情况的全穿透、实时追踪一手数据可获取;同时,也对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提前预警。数字化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大规模应用,让金融机构看得清、管得住资产,显著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未来有望如消费金融领域一样,帮助众多中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从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产业数字金融不是阶段性的政策扶持,而是一项长期的‘管道疏通’工程,配合当前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将成为可长期提振产业链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力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手段。”黄奇帆认为,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有六方面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一是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疫后恢复生产过程中“保产业链”“保市场主体”的有效手段;二是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科技水平,引导社会金融服务从主体信用向交易信用的创新转变;三是为实体经济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为实体经济带来数万亿元规模的成本减负;四是有效控制全社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五是为监管机构提供数字监管、科技监管的有力武器;六是助力加速各实体产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转型的积极性。

科技和金融机构要各司其职

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在产业上的紧密结合,已成为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蓝海,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创新应用。

但黄奇帆认为,与服务C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不同,聚焦于服务B端产业链的产业数字金融,要吸取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到三个坚持。

首先,坚持科技机构和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建生态;其次,坚持严把准入门槛,吸取消费互联网的经验教训,稳步推进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另外,坚持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初心。

“产业金融市场体量是消费金融的若干倍,庞大而复杂的市场一定不是单靠科技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力量能够完成的,两者谁也不能取代谁。”黄奇帆称,产业的数字化是一项门槛很高的科技技术,特别是要能满足金融机构严格的风控要求,不是任何科技公司、供应链公司简单的系统对接和数据采集就是产业数字金融,而必须对产业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深度科技赋能,真正实现数据的四流合一。

他建议,国家鼓励企业开展自身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享受税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此外,人民银行完善和提升“沙盒监管”制度,特别是加强对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创新支持。

黄奇帆还提出,“一行两会”监管机构应出台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高自身金融资产数字化的占比,特别是提升对存量和增量资产数字化风控的占比,这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科技能力和资产质量。另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对应的科技创新扶持基金,支持从事产业数字金融相关科技的企业做大做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 数字金融 互联网金融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