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环球新消息丨碳减排量抵消需求有限 报告建议分阶段推进碳普惠机制优化

时间:2023-02-25 16:29:29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者:DN032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25日在《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各类碳普惠及个人碳账户产品纷纷涌现,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创新协作和机制设计。

田成川介绍,碳普惠的基本逻辑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据碳普惠标准或方法学,对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内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证,生成个人减排量汇总到碳账本里,并通过减排量交易、政策鼓励、市场化激励,调动、激发起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

“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已达37.24亿吨,占全年碳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的份额,推进消费端碳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发布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说。


【资料图】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通过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陶岚介绍,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从细分领域来看,全国建筑运行能耗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2%。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4亿辆,交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0%。

目前,多元碳普惠机制已得到多方认可。2021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多元参与、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肯定了各地探索开展的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以及“碳普惠合作网络”,鼓励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推动碳普惠落地。

《报告》认为,我国推进碳普惠机制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并有阶段性的路线图。

《报告》建议,第一阶段可以与政府活动、大型会议等进行结合,根据个人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通过发放政府消费券、节能券的方式,激励公众参与;

第二阶段加大政策倾斜,投入更多的政府资源,纳入更多企业,增加商品兑换、免费停车、生活缴费、公益慈善、金融产品、绿色信用等多种积分消纳场景,推动绿色积分的常态化兑换,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践行绿色低碳行动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将碳普惠平台的个人碳账本与数字人民币接轨,探索将减排量作为“碳钱包”进行使用,实现碳普惠减排量收益变现。

“当碳市场成熟时,碳普惠减排量还可以与碳市场挂钩,将碳普惠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田成川说,同时允许生活消费端形成的碳资产进行抵押、交易、赠予等奖励活动,最终推动碳普惠激励机制真正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公众的自觉行动。

上述《报告》建议,企业应积极加入“碳普惠合作网络”,围绕自身业务特征,结合“双碳”目标,在“碳普惠合作网络”发起单位的指导下,与各网络单位形成合作机制;金融机构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创新公众减排激励方式。建立和完善碳普惠绿色投融资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