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每日热议!电能助力象山端牢“绿色碗”吃上“生态饭”

时间:2023-06-09 16:35:54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者:DN032

从靠海吃海,到发展海洋经济,再到“美丽经济”,电力不断赋能浙江象山端牢“绿色碗”,吃好“生态饭”。

向大海“讨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象山位于宁波市南部,为海中半岛,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以其城西北的山形似伏象而得名。

当地人靠海吃海,世代以捕鱼为生。海洋捕捞是象山的基础产业,也是传统产业。

然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网就能捞起几万斤大黄鱼的场景变成了回忆。

“2012年,我了解到岱衢族大黄鱼无论口味还是形体都很接近野生大黄鱼,于是,我马上在西沪港试养。”高泥村村民严兴国说。

控制养殖温度是大黄鱼生长成活的关键。要想控制温度,就得有电。国网象山县供电公司在高泥村大力推广标准化渔排,配置电动增氧泵、温度监测仪、盐度监测仪等设备,有效改善大黄鱼生长环境,同时对该区域的供电线路开展改造提升,新立铁塔12基,改造线路4.6千米,确保养殖塘安全可靠用电。

在电力保障护航下,大黄鱼的成活率提高近三成。国网象山县供电公司还针对大黄鱼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电气化改造,在育苗环节,推广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精准控制养殖塘水温,提高黄鱼鱼苗的孵化率;在加工环节,助力速冻厂建设,推广电气化设备,实现新鲜大黄鱼的快速低温冷冻和批量化加工。

目前,高泥村60%的村民从事大黄鱼等海水鱼养殖。2022年,高泥村大黄鱼养殖产值超1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91万元,养殖户户均年收入逾50万元。

靠大海做产业

2022年,聚焦海洋经济,象山确定了“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目标产业链,包括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高技术船舶建造与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渔业、海洋生物食品加工与制药、海洋旅游和海洋信息等八大象山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拓展了新赛道。

坐落于象山港畔的宁波日星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可再生能源原动设备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产品年销售量40万吨以上。

2022年,日星铸业将冲天炉换成了电炉,一年可节约成本约3000万元;引进大型数控机床、建设数字化车间,提升工作效率约20%……

这一系列转型升级对用能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国网象山县供电公司压减办电各环节时间,提前6个月投运日星铸业110千伏专用变压器;深入企业推广公共用能系统能效诊断和能效账单;建议企业在厂房的闲置屋顶上安装了光伏板……目前,日星铸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每吨120千克标准煤,远低于行业准入标准的每吨230千克标准煤。

走绿色低碳的智能化转型之路的,还有宁波勤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太阳能背板基膜、光学基膜和高附加值特种功能膜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车间自动化率超过90%。

“我们的智能化生产线对供电要求很高,一刻都不能停电。”勤邦新材料副总经理杨正江表示,不只对用电的稳定性要求高,勤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

国网象山县供电公司主动上门对接,开展现场办公,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及用电需求,建成投运35千伏勤邦变电站,将企业用电容量提升至1.8万千瓦;协助企业对冷却塔、高压水泵及干燥系统进行更新改造,每年可以减少企业能耗6%,节省成本10万余元。

眼下,随着象山全力做强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象山海洋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2022年,象山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20亿元,占GDP的30%。海洋经济已成为象山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动能。”象山县发改局综合计划科科长陈赛赛说。

今年一季度,象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增幅比全省、全市分别高0.7%、1.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值分别增长15%、13.8%、45.8%、21.8%、34.3%,均位列宁波市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让大海更蓝

海洋是象山最大的资源,生态是象山最大的优势。象山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优势激起“涟漪圈”,象山端起“绿色碗”,吃上了“生态饭”。

近年来,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象山累计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5.83万公顷,海洋生物等物种丰富程度居全省第一。

绿色能源也成功助力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年,国网象山县供电公司在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基地建成“零碳”微电网,通过光储一体供电模式,保障驻岛监护、声像招引、工作人员生活等用电,同时搭建光伏一体化的“净零碳智慧观鸟屋”,服务护鸟工作。

在产业发展上,象山也在寻求与生态相适宜的绿色道路。

象山已建成风电产业规上企业16家,其中,日星铸业2022年的营收额超35亿元。中船海装大型海上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园、日风电气产业项目等也正在加快推进。

2021年,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投运,2022年发电量5.87亿千瓦时。在风电总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象山还整合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打造海上风电运维母港,使风电装备、风电项目开发等上下游产业优势互补、集群发展走向正向循环。

风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兴起,也给象山电网带来“成长的烦恼”:大型新能源集中送出、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对消纳提出了更高要求。

象山地形狭长,依山傍海,南北电力负荷分散且不均衡;加之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北部临港产业和南部环石浦港海洋产业迅速崛起并壮大,对电网的依赖程度逐年提高,象山电网面临互联互济不足的问题。

“我们先后实施了象山县220千伏电网补强工程和110千伏蛟龙、青莱、爵溪等变电站的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实施宁海—衣亭220千伏电网补强等一批电网优化项目。”象山供电公司总经理林仁斌说,“考虑到未来几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将倍增,我们提前开展500千伏象山变电站、新能源大规模集中送出廊道、共享汇集站等规划研究,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集中送出。”

依海而生的象山对于做好海的文章还有着更加长远的思考。

今年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会在象山县黄避岙乡举行。交易会上,两家藻类企业拍卖了2022年所储存的2340.1吨蓝碳,经过70多轮竞价,最终以每吨106元成交。

拍卖方之一的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荣对蓝碳的未来十分看好:“碳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海洋的蓝碳储量是陆地绿碳储量的20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蓝碳让生态账和经济账实现了平衡,也让我们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希望这条路能越探越广。”宁波海洋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何丛颖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