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财经 > > 正文

人口老龄化与少子高龄化并存 如何切实解除城乡居民育儿后顾之忧?

时间:2021-03-10 10:04: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DN032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进一步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育小”面临更多现实考验。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中青报·中青网启动2021“青声@全国两会”网络建言活动,从4803份有效建议中梳理出十大青年热门话题,“养老”和“育小”被列入其中。此前两会青年调查中,养老问题一直位列青年关注话题榜首。

对于“一老一小”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均有回应,并有针对性地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规划“十四五”时期,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一边是我国老龄化基数大、速度快、区域之间不平衡,另一边是生育率跌破警戒线。”持续关注“一老一小”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劳动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一语道出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失衡现象——人口老龄化与少子高龄化。他表示,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对国家发展产生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十四五’期间是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重要窗口期,要着力解决制度性缺陷、补齐短板和协同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两条走向截然相反的数字曲线:人口老龄化和少子高龄化

郑功成用两条走向截然相反的数字曲线来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高龄化的变化趋势。

一条曲线是不断走高的老龄化趋势:202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这意味着老龄化程度从轻度步入中度,此后将不可逆转地走向深度老龄化。而同期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1.2亿人,其中至少有2400万老年人患有痴呆症。

另一条下探曲线是年轻人的生育率。因为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33.6%降到2019年的16.8%,户均人口不足3人。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养老、医疗、护理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将持续增大,对社会养老服务特别是护理服务的需求会持续高涨,如何确保相关制度稳步发展并为数以亿计的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养老服务,将是新发展阶段社会保障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老一小’的服务供给不足是大家普遍的担忧。”郑功成说,一边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或身体失能下降,一边是育儿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必然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进而直接制约民生改善与人口均衡增长,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郑功成注意到,对于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都有所回应,未来5年将及时补上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短板。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年要开始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让老年人等群体获得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减轻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显著提升,进而产生提振消费、促进就业、助力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郑功成说。

养老服务要更精准、覆盖面更广

天津市和平区92岁的李大爷已经1年多没洗澡了,因为右腿有伤残加之年纪大,洗澡成了问题。去年,该区民政部门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政府出面为老年人采购养老服务并给予补贴,李大爷只花了30元就获得了助浴服务。

天津市和平区民政局局长王颖告诉记者,目前,超过95%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然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直难以惠及多数老年人,原因在于现有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管理和服务成本偏高、缺乏长效机制,政府约束力相对较弱等。

10年前,和平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居家养老应急呼叫服务中心,将60周岁以上的孤寡、高龄、失能、空巢、失独的特殊老年群体等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实行“一键通”应急呼叫,24小时远程监管照护。如今,老人的各类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很多普通老人也希望获得服务。”和平区创新“智慧+平台”养老服务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养老服务覆盖面和专业化,“政府不再是运动员,而是监管员,负责提出项目需求,监督项目实施。”

郑功成说,更好的养老服务要更精准有效,且覆盖更多人群。他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养老服务从孤寡老人向离退休人员及老年居民扩展的全覆盖局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让有需要的老年人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他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纯以年龄为依据享受待遇的政策,采取以年龄为基础、以失能程度为主要依据,满足真正有需要者的需要,分类别、分层次发展养老服务,杜绝“一刀切”和“大水漫灌”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更为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这表明‘十四五’期间应加大力度解决老年人的数字化生存问题,让‘幸福中国’覆盖到每一个群体。”

当前,老年人群体普遍会拨打电话,但受困于各种复杂App。据此,刘庆峰提议,可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门户入口,老年人拨打政务服务热线电话,机器可以自动识别其需求并调用相应服务,“可以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实现针对老年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全覆盖。”刘庆峰建议,整合各地政务服务热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通各类服务App,建设专门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智能热线和人工坐席,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帮助老年人更加便捷地享受便民服务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服务。

减轻年轻父母育儿的后顾之忧

幼有所育是很多年轻人的头等大事。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指的是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包括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和0-3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对此,周洪宇建议要启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工程。

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应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周洪宇说,要努力保障所有适龄幼儿受教育的权利,还应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高校等举办公办园。

0-3岁托幼难,是令很多年轻父母头疼的问题。周洪宇认为要建立0-3岁托幼服务体系,明晰政府职能,探索公办示范机构、市场托育机构、幼儿园拓展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家庭邻托等多种方式,以多样化的托育服务,尽快扩大服务覆盖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发挥财政投入对托育的引导作用和托底作用。

此外,还要充分保障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权利,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发展的需要,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努力为幼儿成长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化和适合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关注幼儿教师队伍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学龄前人口迅速增加,在教师编制总量限定情况下,师生比例逐渐失调,教师结构性、临时性缺编问题较为普遍,编制零增长限定与学龄人口自然增长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编制配备标准与教育实际需求脱节。

“全国范围内,幼儿园教师无编、中小学教师缺编的问题普遍存在。学校只能依赖编外教师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赵皖平指出,教师编制的僵化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他认为,要保证优质的学前教育,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议要对幼儿教师编制进行单独核算,稳定幼师队伍,提高幼师群体综合素质水平。科学、合理地定期调整教师编制总量和结构,及时掌握区域人口变化,建立以持居住证学龄人口为依据的教师编制动态核定机制,以常住人口数为基数,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此外,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编外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如何切实解除城乡居民育儿后顾之忧?郑功成建议,建立基本儿童服务制度,赋予儿童均能在常住地平等享受托幼服务的法定权益;在健康保障方面,包括儿童免疫、体检、健康服务等实行全免费或减免费用政策。建立儿童津贴制度,由政府财政出资,对婴幼儿提供现金补贴,“关键是发出鼓励生育的政策信号”。(记者 胡春艳)

标签: 人口老龄化 少子高龄化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