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每日报道:国考弃考,是“回归理性”的正常选择 | 教育洞察

时间:2023-01-08 11:58:16 来源:界面新闻 发布者:DN032

缓解国考热,除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外,还需引导其理性规划择业目标。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相关资料图)

1月8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将举行,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近260万人报名过审,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

260万人只是报名过审人数,实际参加国考的人数,远低于这个数据。虽然最终参考人数尚未公布,但不少关注国考的自媒体认为,今年国考弃考人数或将超过去年。

这其中有国考延期的因素,也和部分考生在报名时没有清晰规划,只是“先报名再说”有关。从这一角度看,国考弃考也是考生的理性选择。缓解国考热,除了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外,还需要引导其理性规划,确定适合自己的择业目标。

据统计,2022年国考过审人数212.3万,而完成报名并且确认缴费的考生为174.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考生约有142.2万人,这意味着有38.1万考生报名后没有缴费,报名且缴费考生选择弃考的人数为32万。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过审人数的不到70%。

这反映考生报名、缴费、参加考试,是一个不断思考、调整的过程。中国以国考过审人数与实际招录人数比来评价国考热度,如去年国考最初过审人数与录用人数之比为68:1,但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46∶1。

2023年国考受疫情影响,延期到2023年1月7日、8日举行。国家公务员局允许报考者根据个人情况对考试地点进行重新选择(确认),就近就便参加考试。由于延期考试可能与考生的其他安排冲突,加之可申请退费,部分报名缴费的考生,会做出放弃考试的选择。

对于考生放弃国考,需理性看待。这其实是学生逐步“回归理性”的选择。

中国每年报名参加国考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盲目跟风,或在父母的要求下报名,但本人并没有做好准备,也并不一定适合进入公务员队伍。在缴费时,有的考生根据岗位报名情况决定放弃缴费,还有的在缴费后,根据自身的准备情况,以及其他就业机会决定放弃考试,这是在进一步做出选择。

在国考报名中,还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有的岗位报录比接近6000:1,有的岗位则遭遇“零报考”,这一方面是因为岗位的吸引力不同、报名条件不同,另一方面则反映存在部分考生追逐热门的问题。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缺乏明确的择业规划,选择“随大溜”,就业选择趋向单一,从而加剧就业竞争。

对此,国考近年来也在报考条件以及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以引导考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如在引导考生选择基层岗位方面,2023年国考有近2.8万个计划补充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职位结合实际采取了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进一步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

在考试方面,则强化分级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机关特点细分成三类: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

而要让高校毕业生有更理性的个性化规划,还需进一步拓宽就业选择,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从各高校近期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看,签约就业的毕业生,都热衷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这表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还不够多元。与国考报名热相提并论的还有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热,一个属于“考公”,一个是“考编”,为应聘教师做准备,这折射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会受就业形势影响,也和高校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有关。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发展指导上,进行了探索,如发挥学业导师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确定毕业后发展方向;向就业困难学生,精准推荐用人单位;通过“直播带人”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就业个性化、多元化,而不是扎堆挤“考公”、“考编”独木桥。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标签: 回归理性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