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教育 > > 正文

黄河“铁牛”出土31年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 专家:没有真正的解决措施 不敢动

时间:2020-07-15 13:56:34 来源:趣观历史 发布者:DN032

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拥有大量文物古迹,不过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繁等原因,许多文物或流失海外,或毁于兵火,或被深埋于地下,剩下那些为数不多的文物因而都会被人们珍惜以待,要么陈列在博物馆中,要么由藏家所精心收藏。不过凡事皆有例外,我国就有这么一件出土后一直被露天敞放的珍贵文物。

▲黄河铁牛

这件文物就是出土于山西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古称“开元铁牛”,出土于今山西运城市永济市(古称蒲州)西十五公里的黄河古道两岸,一共有四尊,是“蒲津渡遗址”中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雕刻精美,工艺精湛。黄河铁牛分为两组,两牛一组,呈前后排列姿态,面朝西方。这四尊唐代铁牛体型庞大,长约3米,宽约1.3米,高约1.9米,牛尾还有莲花、卷草等花纹装饰,铁牛旁各有一尊铁人,仿佛正在执鞭策牛一般。

▲现代仿建的蒲津渡浮桥

据清代周景柱《蒲州府志》记载,这四尊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乃是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特意铸造的。按照《易经》的传统观念,“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铸造铁牛有镇守黄河使其不至决堤泛滥之意,故当地民众习称其为“镇河铁牛”。元朝末年,浮桥毁于战火,铁牛因此被弃之不用,此后因黄河河床不断抬高和改道决堤,铁牛逐渐掩埋于泥沙之中。

▲三门峡水库大坝

据永济当地老人回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每逢枯水季节,下水玩耍时还时常能摸到铁牛牛角,来往行船甚至还出现过被牛角划伤船底的情况。五十年代开始,为防治黄河水患,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并进行蓄洪,这就导致河床日益淤积,黄河铁牛最终被深埋在黄河的淤泥里,难以重见天日。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基本确定了铁牛的埋藏位置及深度,提出了发掘思路及方法。次年八月,四尊黄河铁牛重现人间,同时出土的还有铁人四尊、铁山两座、七星铁柱一组和土石夯堆三座,引发了国内各界关注。

▲发掘中的蒲津渡遗址

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为研究水文地质、黄河变迁及黄河治理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四尊铁牛也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重逾45吨)的铁质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不过在铁牛出土后,新的问题也出现了——黄河铁牛是铁质文物,经过河水的长时间冲刷和泥沙掩埋,表面已经腐蚀生锈,若是人工吊运搬动,恐怕会造成铁牛损坏,那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对于铁质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世界各国文物部门面临的难题,目前并没有真正的解决措施,因此铁牛的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

经过商议,专家们最终决定采取“就地保护”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地面上保持铁牛原本的面貌,直接露天陈列,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搬运过程会对铁牛造成磨损破坏。不过也有人指出,即使如此,铁牛露天陈列之下难免会经受风吹日晒,同样会造成铁牛表面生锈磨损。专家们指出,这一现象无法避免,但由于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的提升吊运工具和有效的防锈方案,任何人都不敢移动铁牛,以便造成二次损坏,只能等到文物保护技术有了明显提升时再做进一步处理。

▲黄河铁牛、铁人及七星铁柱

如今,伫立于黄河岸边的四尊铁牛保存得还算完好,不过经过长时间风吹雨打及河水浸泡,多多少还是出现了一些锈迹。不过这已经让人十分欣慰了,毕竟对于体积如此庞大又容易生锈腐蚀的文物来说,能够做到这样已属不易。就地露天保护虽然听上去像是什么事也不做,但这确实是当下最合理的方案。笔者相信,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黄河铁牛在未来必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资料:

《蒲州府志》《千年“铁牛”之谜》

标签: 黄河铁牛 不敢动 保护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