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教育 > > 正文

“双减”不是让学生少学一点儿 “双减”会给老师和孩子们带来哪些变化?

时间:2022-01-18 13:18:11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者:DN032

2022年,深化“双减”工作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次人代会期间,无论是小组会上还是会下,常能听到代表们在交流:“双减”到底要减什么?“双减”会给老师和孩子们带来哪些变化?针对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不少人大代表带来了颇具建设性的建议。

“双减”不是让学生少学一点儿

“所谓‘双减’,不是一味让学生学得少一点儿、学得简单一点儿,而是要让学生学得更丰富、更自主、更有兴趣。”市人大代表、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这样理解“双减”。

滕亚杰表示,在“双减”大背景下,作为学校和教师,要更加关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优化。“课堂才是主阵地,课堂不优化,作业是减不下来的。”

“现在我们学校,上美术课去中国美术馆,足足要花上半天。”“在座的各位代表可能到了大学时才上过选修课,而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开始有选修课了。”滕亚杰以灯市口小学为例,讲述了“双减”带来的种种变化。就连作业也与过去有了明显不同,现在的作业更讲究“融合”。比如学校举行篮球赛季,美术老师会让孩子画海报,语文老师会让孩子写小型报道,舞蹈老师和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研究拉拉操和配乐,手工和劳动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加油道具。学校还会推出“无作业日”,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安排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课内提质、课后丰富、课外减负……她认为,“双减”是一个整体的变革,学校和家长要达成共识,“双减”的本质是为了构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以家校共育缓解家长焦虑

在“双减”背景下,北京应当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市人大代表高凤兰来自牛栏山第一中学。她提出,学校是育人的主体,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孩子学习习惯和品格养成,学校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是育人的共同体,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形成有力的互补和支撑,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而社会则是育人的有机补充。

家长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曾有调查结果显示,50%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焦虑,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家长对教育很重视、很上心,但是有时方法不对,导致用力不当,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为此,高凤兰建议,应该在中小学校建设家庭教育工作室,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内容方面,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比如,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学校不能仅仅告知一下家长就算完事,而是应该给家长一定的指导,教给家长如何教导孩子改正错误。“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能够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建“心理咨询室”释放师生压力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对“双减”环境下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关注。她提出,近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以此释放教师、学生各方面的压力。

她建议,面对不同的压力来源,学校应进一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心理压力来源的前提下,通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丰富多彩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让师生充分释放压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实景互动模拟等方式,将北京故事和身边好人好事传递至师生,用美好事物感化带动师生。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艺术、体育等形式融入释放师生心理压力的过程,实现学科交叉的融合与提升,达到兼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记者张楠)

标签: 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优化 双减政策 家校共育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