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时报观察丨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成货币投放重要渠道

时间:2021-11-10 08:58:06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者:DN032

人民银行“预告”多时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终于正式推出。这一工具类似于绿色再贷款,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采用“先贷后借”的模式,并提供合格抵押品以从央行获取低成本资金。1年期1.75%的利率水平低于现行的同期支农支小再贷款,更低于1年期2.95%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对银行负债端获取低成本资金来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货币政策体系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有着传承和创新两方面的显著特点。前者反映了近年来央行越来越重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使用,后者则表现在新工具不同于以往再贷款工具的特性。

一方面,碳减排支持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在发挥投放基础货币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宏观政策调控相结合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从近年来央行使用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到去年创设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再到最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都是采用“先贷后借”的模式投放流动性,银行先向实体经济特定领域发放贷款,然后再向央行申请资金,从而确保基础货币流向宏观政策调控希望真正受惠的特定领域。

另一方面,不同于以往的再贷款,央行此次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未预设当年投放规模。未预设投放规模虽是“敞开了供应”,但金融机构能否从央行手里拿到如此低成本的优惠资金就要凭真本事了。央行设计了一系列机制防止金融机构和企业出现“漂绿”等道德风险,包括只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等。

不限制投放规模,再加上激励约束机制相容防范道德风险,可以看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更着眼于长远。虽然初期受应用范围“小而精”、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等约束,预计短期内投放规模有限,对宽信用的拉动作用不会立竿见影。但央行行长易纲此前透露,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预计每年需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每年需投入3.9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势必会相应增加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需求。中长期看,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项重要渠道,撬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带动社会整体信用派生的变化。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