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2021首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聚焦构建更有温度的长三角智慧城市圈

时间:2021-11-14 17:58:2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发布者:DN032

2021年首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11月13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本次活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和新华社长三角运营中心主办,以“科创涌动力,智慧通未来”为主题,旨在探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和策略。

中欧院长汪泓教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新华社长三角区域运营中心主任、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张小军担任主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何充分释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活力?如何在产业融合方面携手前行?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共同迈步智慧城市之格局?针对这些问题,到场嘉宾与现场与会者一起展开了热烈讨论。

汪泓在致辞时表示,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 三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在体制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动、政策推进方面的进展令人鼓舞。值此重要时机,中欧举办此次论坛,与大家共同研究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既是中欧的荣耀,也是中欧的责任。相信本次论坛与会者的思维碰撞将为国家区域战略提供新的真知灼见。

李逸平表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在进一步深化各界合作,协同打造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现代企业新集群、区域发展新样板的过程中,未来还需探索更多的思路和举措,比如如何有效突破现有行政区分割的影响和制约,如何真正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作用,如何建设示范区、当好贯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标杆等等。

张忠伟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目前长三角占全国经济比重24.5%,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巨大红利,促进了要素跨域流动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无效投资。他认为,增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芮萌带来了题为“长三角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别分享。他表示,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正迎来重大改变。未来城镇化不再是中小城市全面而分散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加顺应市场规律,在核心大城市圈集中加速城镇化。以往的模式造成了四种差距,即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而长三角一体化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就是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弥合过去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差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使命之一。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在芮萌主持下,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池洪,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孔福安,科大讯飞副总裁、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秘书长徐甲甲三位嘉宾就“科创驱动力”展开了圆桌讨论。大家认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数字化可从三个方面切入: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方面,三省一市形成合力,统一规划;数据互通和统一,整合数据资源;开放场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刘迎风发表了题为“数字长三角,智慧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介绍道,上海数据中心于2018年成立,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体化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了国家、市、区三级互联互通。在数字长三角建设方面,聚焦于长三角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构建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三省一市的数据共享共通。目前长三角跨省办证线上累计实现500多万件,线下打造了500多个窗口,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异地办事服务。

智慧城市圈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协调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职能、产业协同乃至市民生活。新基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协同发展,使得长三角的智慧城市圈建设,成为了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机遇。在新华社上海分社编委何欣荣主持下,华为中国区副总裁曹泽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腾讯云副总裁道峰,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会秘书石为四位嘉宾就“智慧城市圈”展开了圆桌讨论。大家认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要有温度,赋能便捷生活,更好地服务民众,让民众更有获得感。有温度的智慧城市一定是一个智能体,有交互层、有感知层、有中枢也有应用,将科技和温度结合起来,从而使城市更加人性化。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