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走进世界最大的单体食用菌工厂 看成都现代农业4.0

时间:2021-12-26 10:02:01 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者:DN032

一大早,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李德成便忙了起来——今日正好是丰科集团成立20周年、成都丰科生产基地投产1周年的日子。他一边安排当日生产计划、跟踪即将进场的生产设备,一边梳理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安排明年的计划。

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高性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丰科国际(蓉欧)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总投资5.26亿元的一期项目已于2020年12月26日竣工投产,虽然尚未实现满产,却已创造了多个国内国际之最:世界最大的单体食用菌工厂,也是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智能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还是国内出口量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成都市首个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是成都选择了丰科,也是丰科选择了成都。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成都市正在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聚焦专精特新,一个又一个如丰科这样的龙头项目纷至沓来,引领成都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加速形成,共同推动成都都市现代农业迈向4.0时代。

一看数字化

告别看天吃饭

一平方米产值可达36000元/年

驱车前往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隆冬季节。不同于春夏的绿色,路旁的土地上黄色和灰色交织,显得有些萧索。

而当推开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工厂化菌菇车间大门,温暖湿润的空气夹杂着蘑菇的清香扑面而来,犹如春天的气息。奇异的蓝色光源下,一朵朵白玉菇从瓶中探出了头,刚经过自动喷淋的鲜菇顶着细密的水珠,在蓝光下显得格外娇嫩。

门口一块屏幕上的数字不停跳跃,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种指标通过厂房里四处隐藏的探头被实时显示,并自动进行数据分析,自动根据对应的长势进行制冷、加湿、通风等操作。“进入培育工厂后,便进入了模拟蘑菇自然生长环境,白玉菇的生长周期是22天,我们对不同阶段的菇柄粗细、高度,菇帽大小都已形成数字化标准,从而进行一系列‘田间管理’,不同的是,在我们这里不需要人来操作,而是基于数字化的智慧农业,实现全程全封闭自动化管理,也就是说,不管外面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冰雹,都跟我们无关,这些娇嫩的蘑菇都能安安心心、健健康康地茁壮生长。”李德成说。

管理数字化只是丰科成都数字化工程“肉眼可见”的一部分。在科学研究蘑菇生长过程需要吸收的大量多糖及氨基酸类营养元素后,工厂完成了蘑菇生长过程所需营养元素及各种营养元素作用效果的大数据积累,技术人员再利用各种天然原料测定其营养成分,进行精确配方配比,在开发出最适合蘑菇生长培养基配方的同时,实现了培养基的纯天然及绝对的零添加。

弥漫于整个车间的浪漫蓝光正是数字化生产的一部分。“我们对大自然的七色光谱做了分析,发现不同的光与不同的农作物之间有不同的生长和抑制作用。”李德全告诉记者,“比如蟹味菇和白玉菇喜欢蓝光,而香菇、平菇则在红光下长势最好,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品种和长势调节光的色度和照度。”他说。

在强大的数字农业基础上,丰科成都工厂的集约化程度也做到了极致。记者看到,这间189平方米的数字化生育室里,鲜菇从地面“长”到了天花板——一共有400多个架子,每个14层,22天的生长周期后,这个房间一共能出产25—30吨鲜菇,折合下来每平方米140公斤。而整个工厂一共有90间这样的生育室,可以做到一年四季365天每天都能采收菌菇,“整个工厂年产能3500吨,折合下来,每平方米生育室每年可生产0.2吨鲜菇,年产值约36000元!”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丰科的二期规划上,基于高科技的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将更进一步提升。根据规划,丰科成都公司二期将建设整个集团的研发中心,与中国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四川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成为国家级食用菌研发中心。

二看标准化

仅有200人的生产线

每天能出菇40吨

走进丰科成都工厂,每条生产线都在不停地运转。从基料调制到填装入瓶,到高压恒温灭菌,再到接种、消毒、转运、催芽,最后机械采收、空瓶回运等一整套流程,全部在传送带上看得清清楚楚。但偌大的工厂却显得有些“冷清”,记者从一楼走到三楼,还没碰到10个员工。

“我们整个生产过程都在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流水线上,不仅可以将人工减少到最低,还能极大地保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从而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李德成带记者随意走进接种生产线,只见一批接着一批的菌种顺利装瓶接种,然后通过全自动传输带转入冷却区,待冷却过后再进入培育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仔细一看,这个传送带跟其他工厂不同——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探头。“这是遍布整条生产线的传感器,可以实时感应在制品所处位置,并根据工序和前方的数据进行下一步操作。”顺着李德成的手指,记者看到,这些装瓶完毕的菌种到达传送带的“岔路口”时会稍作停顿,然后选择左边或是右边的“道路”继续前进,“这就是前方在给它们下达‘指令’,告诉它们该进入适合的位置。”

不仅是接种环节。在这座全自动工厂内,原料通过自动化搅拌锅自动搅拌,均匀灌装至装瓶机并打孔压盖,设备在感知到原料灌装完成后自动进入灭菌系统开始灭菌。第二天接种后自动传输进入培养房开始培养,经过80天数字化环境控制培养后,经过自动拆垛、搔菌、注水、上架后进入数字化控制栽培房,进入21天的栽培环节,21天后出菇,自动采收,仅在包装环节才需人工介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均做到了前后贯通,全过程可追溯,每个智能化生产阶段出现问题均会出现中央系统报警,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无人工操作、无二次转运、降低无效等候时间、降低中间库存。

据悉,与目前国内同等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相比,丰科成都基地减少了大约80%的人工和60%的能耗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大约30%,从而降低生产费用大约20%,降低了10%的产品不合格率。数字化的生产过程使得丰科在每批次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时间可控、成品率可控、生产成本可控,使工厂的成品率达到了99.97%,同批次蘑菇出菇高度一致,重量均匀,不同批次间产品表现波动极小,非常稳定。

三看国际化

搭乘中欧班列

“成都造”鲜菇覆盖欧洲、俄罗斯全境

又谢绝了一个海外订单,李德成拿起电话,协调中欧班列最近一趟的发货事宜。“没办法,目前成都工厂每周至少要推掉3个出口单,每单至少都有6、7吨。”他告诉记者,“冬季是菌菇销售旺季,这段时间订单特别多,我们正在加班加点上新的生产线,争取2022年底9条生产线全部实现满产,届时日产量将到达100吨,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

丰科生物科技公司是世界知名的食用菌生产企业,产品已远销57个国家,在全球销量已超过了10亿朵。其旗下的白玉菇、蟹味菇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全国食用菌企业中出口量也排名第一。根据公司规划,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公司主要针对欧洲、俄罗斯全境以及东南亚市场,目前公司的产品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30%,但由于尚未满产,还是不能满足需求。

“从选址在成都,我们就做好了对接欧洲市场的准备。”据李德全介绍,公司之所以将全国第5个工厂同时也是最大的生产基地落户成都青白江,看中的正是中欧班列辐射欧洲的枢纽优势,以及成都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

以一个货柜(6—7吨)的鲜菇为例。搭乘中欧班列从青白江出发到欧洲的各大市场,运费只需要1.3万美元,基本与海运持平,大大低于空运价格。采用丰科包装专利的鲜菇可保鲜40天,走海运将极大增加质量风险,而中欧班列只需要2周。

新闻多一点

加快创建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开创成都农业

对外开放新局面

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认定2021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通知》,公布2021年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名单,由成都市青白江区组织申报的“成都自贸通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功入选,成为成都市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立足“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目标定位,以建设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关键抓手,深入开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争当全省农业对外开放排头兵。培育了益海嘉里等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引进远洋国际等冷链物流、供应链头部企业50余家。其中银犁冷链等项目已形成效益,可实现年度贸易额达600亿元以上。目前,该区正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农业开放合作高地,全力聚焦开放农业、绿色农业和精品农业,统筹布局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功能板块,积极构建“一心一园四片+N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使青白江区成为农业合作共享及农业生产要素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1年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名单中,由青白江区组织申报的“成都自贸通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功入选,成为成都市首个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而紧紧依托蓉欧快铁、中欧班列和港口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成都市还正在创建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努力扩大进出口,形成农产品进出口的新优势、新特色,最终打造成蓉欧枢纽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本报记者陈泳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