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点“水”成“金”做活“水文章” 湖南守卫一江碧水向东流

时间:2023-04-23 16:0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者:DN032

中新网岳阳4月23日电题:点“水”成“金”做活“水文章” 湖南守卫一江碧水向东流

作者张雪盈

走在湖南省岳阳市临湘长江岸线上,只见芦苇随风浮动,偶尔跃出的几尾江豚搅碎江面波光……四月的长江岸线郁郁葱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资料图片)

近年来,湖南牢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全面实施长江岸线专项整治、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环境治理和修复行动,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活“水文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在“绿色经济”上迈上新台阶。

源头治理:项目搬迁破解“化工围江”

“新装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巴陵石化副总工程师、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部总经理张晖向记者介绍。

塔罐林立,管道交错。在张晖身后,是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建设工地。该工地有278公里地面工艺管道、60多公里地下管道与328万吋径焊接量,厂区面积相当于238个标准足球场。预计搬迁后,产能将由原来的30万吨提升到60万吨,外排废水、COD(化学需氧量)、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分别可降低73%、67%、20%。

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建设工地。 张雪盈摄

巴陵石化的更新蜕变,需从项目搬迁说起。随着岳阳市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原有工业生产区逐渐与岳阳市中心城区连成一体,且因毗邻洞庭湖,距长江不足1公里,形成了“化工围城”“化工围江”的僵局。

2018年11月7日,在中国石化和湖南省的共同推动下,双方于北京签署《关于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品链整体搬迁至岳阳绿色化工园区,采用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绿色环保新技术建设,对己内酰胺产业链进行升级,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巴陵石化有史以来单次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建设项目,该项目将解决现有装置分散引起的能耗高的问题,并通过与下游企业合资合作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预计将为地方带来千亿元GDP增量。

在岳阳临湘市,通过搬迁实现转型升级、涅槃重生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国发精细公司引进海利尔药品公司,投资22亿元打造新材料生产线;福尔程环保科技公司成功申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省级绿色工厂、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搬迁企业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年税收分别较搬迁之前增长128%、500%。

随着临湘市22家沿江化工企业的全部关闭退出或搬迁重建,临湘38.5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呛鼻子”的化工厂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长江两岸新绿,重现了白鹭翱翔、江豚腾跃的美好画面。

算法护航:“智慧渔政”守护碧水安澜

“呼叫岭北执法站,请报告今天水域巡查情况。”岳阳市湘阴县“智慧渔政”监控中心内,湘阴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甘坚锋正连线岭北执法站,了解巡查情况。在其身后,是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全县各重点水域的监控情况均清晰可见。

守护碧水安澜,不仅要阻断污染源头,还需时刻提防过程污染。湘阴县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县内有重点禁捕水域70余万亩,民间捕捞习俗浓厚,渔政监管水域呈现出面广、线长、点多三大特点。

2021年7月,湘阴县投入使用“智慧渔政”平台,通过在铁塔上挂载摄像机、雷达、传感器,实现了重点区域智能感知“一张网”,形成了“水上巡、陆上查、空中察、网上管”立体化监管,实现了渔政执法管理信息智能化,建立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管理的长效保障手段。

“以往的监管工作,主要是靠两条腿、一双眼和一个手电筒,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的短板。”湘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敏哲介绍,“智慧渔政”视频监控系统共建有10个执法站监控、73个水域监控站点,配备5台无人机、22套船舶定位执法设备,3处监控(执法)调度中心等,能全方位无死角地对重点水域、堤岸、码头等场所实现全时段7*24小时实时监测,并对非法捕捞、河道入侵等非法行为进行识别预警,并进一步进行报警研判、告警复核、签收、处置。

成群的麋鹿。 李芳森摄

“‘智慧渔政’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大幅降低了执法开支。”袁敏哲说,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通过手持终端现场拍照、录像,准确记录执法现场问题、处理方式、处理结果,实现对执法过程的全记录,便于事后追溯。

自投入试运行以来,该系统共交办各类问题150余件,整改率100%,节约执法成本30万元以上,抓拍违禁非法捕捞行为3起,移交司法部门处理3人,抓拍交办违规垂钓行为124起,抓拍其他水上违法行为20多起。

据了解,“智慧渔政”系统将在中心增加智能计算资源和算法仓库,不断完善智能分析算法,逐步实现前端共享,为防汛指挥、水质监测、非法采砂、垃圾倾倒、秸秆焚烧等提供技术支撑,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注入澎湃“数字动能”。

聚势蝶变:“生态种养”蹚出发展新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是家住岳阳市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刘静一家的真实写照。过去,刘静一家以捕鱼为生,如今依旧逐水而居,却改了生计,从撒网捕鱼转为上网卖鱼。

“过去父母外出打鱼,奶奶就在家中为他们祈福。”刘静的父母、姑姑、姑父以及堂弟两口子曾经都是渔民。据其回忆,母亲曾发生过因捕鱼而落水的险情;且因过度捕捞,湖鱼数量减少,捕鱼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

为恢复母亲河的生态,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转产先安居。2013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4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岳阳市统筹资金4800万元,在六门闸社区为以船为家渔民修建了占地面积120亩的生态渔村,工程于2015年4月竣工,刘静一家搬进了窗明几净的三层小楼。

完善配套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发展风干鱼产业……据了解,为保障上岸渔民端稳“饭碗”,当地政府安排下乡走访,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政策,开办网络直播、水产养殖等培训班,助力六门闸社区渔民实现增收。

得益于系列政策实施,刘静一家也做起生态养殖与直播带货,所制作的风干鱼最远售卖到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家庭年收入也从2018年的2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00多万元。

与之相应,洞庭湖内外系列环境整治也紧锣密鼓的铺开。禁止在沿湖1000米范围内规模养殖畜禽、拆除砂石码头和堆场,清理湖区内养殖网箱……在严格的政策落实下,长江、东洞庭湖生态持续向好。截至目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有364种、鱼类117种、两栖类12种等,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环境提质引四方客。乘着生态保护之风,岳阳市君山区聚力打造“春季踏青、夏季观湖、秋季赏苇、冬季观鸟”的全域全季特色旅游品牌,在六门闸社区打造了一条长1.6公里的晒鱼长廊;临湘市以临湘塔为轴心,对周边的自然山体、黑臭水体等进行生态修复,逐步建成临湘塔生态文化园、文化展示馆、可拆卸式游客服务中心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附近居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村民感受到环境向好带来的实际效益,生态环保意识自然也就提升了。”刘静说,如今,很多人奔着风景而来,自制的风干鱼不愁销路,父亲不再为生计发愁,还主动参加了护鱼巡逻队。

六门闸社区打造了一条长1.6公里的晒鱼长廊。 张雪盈摄

五年来,岳阳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拥有民间河长2000多名,基本实现村级河道保洁全覆盖;4175名渔民全部上岸,实现转产就业,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湖南岳阳将继续做好‘转’的文章,将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加快腾笼换鸟、动能转换,全面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岳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挚说。(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