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股票 > > 正文

专访3M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总裁丁泓禹: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链合作

时间:2023-08-28 13:26: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一个工业企业怎样做好创新?第一,紧紧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第二,利用自己的优势技术平台。第三,吸引优秀的员工。第四,建立良好的创新机制给员工赋能。”近日,3M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总裁丁泓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基于3M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丁泓禹认为,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也不单单是一家企业的责任,而需要很多企业共同实现。换言之,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是一整个产业链。3M希望能够扮演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带动上游、下游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创新机制赋能创新人员

《21世纪》:3M是全球领先的工业企业,目前已有上万项产品和专利。在此背后,3M是如何鼓励创新的?

丁泓禹:3M自1902年成立,在120多年的历史中累计已经有13.2万项专利发明,还有6万多种新产品问世。在去年,我们也注册了2600多项新专利。3M从成立至今,一直非常强调创新,并在科技、材料领域引领创新。3M的创新离不开非常多元的创新文化。从机制上保证,从文化上保证,是一家公司能够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

《21世纪》: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工业企业创新的不同点和关键之处在于什么?

丁泓禹:首先,工业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对行业和未来的把握。如在较为传统的汽车行业,也有很多新技术,比如电动汽车、清洁能源汽车、自动驾驶,这些都是汽车领域发展的方向。

除了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之外,科技创新也离不开科技。3M有51个不同的科技平台,不同平台之间的创意组合带来了创新成果的涌现。还是以汽车为例,汽车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漆面处理,这个环节需要用研磨材料对瑕疵部分研磨、抛光、重新喷漆。一款新研磨材料的开发需要很多的技术支持,3M把研磨、涂覆、粘接技术整合在一起,并开发出性能各异的创新砂纸。其他很多新产品也都来自这51个技术平台的相互整合与应用。

第三,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人。3M非常重视科研人员,在全球不同的研发基地共有7000多个科研人员。上海的3M研发中心在漕河泾开发区,也是3M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我们有一整套针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比如15%原则,研发人员可以花15%的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有趣事情。对于其中有商业化价值的点子,经过委员会评审,公司会通过类似天使基金加以投入,并会对其增加市场部、生产部资源,帮助实现商业化。实际上,3M很多新产品、创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孵化出来的。

因此第四,良好的创新机制赋能创新人员,也是保证创新的重要一点。在工业领域,“点子”可能来自某个研发人员,或某个市场部人员,但最后点子的实现多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所以在整个创新流程中,我们更强调团队合作。在新产品评审时,我们会让不同部门的人参与进来,包括市场、研发、质量、生产工艺流程管控、采购、环评人员,一起对创新进行评估。团队合作对创新来说非常重要。

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链合作

《21世纪》:3M曾提出在未来20年投入约10亿美元,用以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目前除了资金投入,还有哪些明确的策划?

丁泓禹:我们制定了一些目标,比如到2025年,我们要在66个生产基地实现零填埋,到目前为止该目标已经实现了45%;到2025年,至少5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目前51.9%的全球运营已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提前两年实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我们的目标还包括到2030年全球所有生产基地减少25% 用水量,目前我们正按照这个目标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及实际追踪。

可持续发展也不单单是一家企业的责任,而需要很多企业共同实现。比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可重复使用的个人呼吸防护面罩,它在工业领域使用非常普遍。生产这款面罩时,我们在滤盒、面具的设计上,选择了很多可再生材料。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我们也尽量实现自动化,争取把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在包装环节,我们采用可再生的包装材料。甚至在运输环节,我们都要求使用新能源车进行运输。过去两年,3M面罩类产品约减少了超过2000吨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1444亩的森林植被。

《21世纪》:你认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工业企业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丁泓禹:我觉得一方面在于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研发新技术与开发创新产品。这对于3M而言,就是如何利用科技优势,在未来的材料开发上尽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近,我们刚刚推出一款现场挤出式VHB胶带定制自动化粘接系统。当客户有需要时,可以在生产现场用自动化设备挤出胶带并粘接,可以大大减少废品、废料与返工,不仅帮助客户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并有益于环保。

3M作为一家材料公司,一方面是研发出更多创新材料,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从材料使用出发,配合不同客户设计出更高效、节能的应用场景或应用工艺。如针对汽车涂装车间,3M最近开发机器人自动化漆面修复系统,可对前端视觉自动识别的车辆漆面缺陷进行智能化分析,自动规划并优化疵点修复路径、时间、力度等表面处理方案,指导机器人利用3M专业研磨产品对车辆进行自动打磨和抛光。这一自动化的系统,可以很大程度破解传统车辆漆面缺陷处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漆面处理效果不一致的难题,给汽车厂的效率提升、环保改善带来很大帮助。

重视工业数字化平台搭建

《21世纪》:目前在我国第二产业,数字化程度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你曾在很多场合提到3M正在推进工厂数字化升级,目前进展如何?

丁泓禹:3M在国内的几间工厂都已经配备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能集中管理生产设备,同时让能耗等数据也更可视化、可追踪。但是我们还在不断提升数字化流程与数据专识,并更智能地获取和使用数据,从而更好地降本增效。

此外,我觉得无论是生产的数字化,还是提升客户生产的数字化,都离不开数字平台的搭建,这包括数字的采集、分析以及存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3M也能够给业界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我们在国内已经建了3M全球粘接应用体验中心、3M中国结构胶测试实验中心、3M中国机器人研磨实验室以及3M全球首个汽车材料科学学院。这些实验室都能够帮助客户将产品的材料性能和工艺更好地匹配起来,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21世纪》:不止3M,国内民企、国企也都在探索无人工厂、黑灯工厂。你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如何开展合作?

丁泓禹:我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很多企业都在朝着数字工厂、无人工厂的方向迈进。这一进程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需要很多企业配套参与。

在这一点上,作为一家材料供应商,3M既能和客户一起开发新工艺、向客户提供不同的创新解决方案,3M还能携手上游厂商、供应商,共同向这一目标迈进。上下游、产学研结合,我觉得这是要实现全自动化、无人工厂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当前的环境中靠自身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彼此的合作很重要。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市场?接下来有哪些相应的计划?

丁泓禹:中国是3M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作为深圳特区以外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从1984年来到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在中国已经有9间工厂、8000多个员工。这些数字可以表明,我们始终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始终看好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对3M来说,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

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们还是对上海金山工厂追加了投资,使两个项目在金山工厂落地。这是3M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也是3M看好中国市场的表现。未来,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会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如围绕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加大投入。此外,我们还会在研发上发力,争取给中国市场带来更多创新产品,更好地服务于本土客户。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