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业界 > > 正文

《总编时刻》|对话施耐德电气尹正:以数字化和创新推动产业全生命周期减碳

时间:2022-03-31 15:15:49 来源:壹点网 发布者:DN032

总编时刻|对话施耐德电气尹正:以数字化和创新推动产业全生命周期减碳

中国已经宣布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发展的主基调,中国将在能源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迎来系统性的变革,并实现能源安全水平的提升,为绿色能源发展和新商业模式带来机遇。

作为全球零碳行业的“模范生”,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拥有52家“零碳工厂”,当前,施耐德电气已设定了循序渐进的碳减排路线图:到2025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到2040年,端到端供应链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供应链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

施耐德电气的经验和实践数据表明,数字化能帮助客户的碳足迹实现最高50%、平均20%的优化;在节能降耗方面,实现最高85%、平均24%的优化。通过数字化升级,过去三年,施耐德电气中国工厂的单位能耗降低了12.4%。

近日,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走进第一财经《总编时刻》,接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杨宇东采访,就业内普遍关注的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目标相关政策发表观点。以下是部分对话摘录。

杨宇东: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中国也制定了“3060”双碳目标,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未来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发展壮大?

尹正:既需要从外部的环境,也需要从企业自身成长需求来说。首先,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合规,第二,现在越来越多强调全产业链减碳,尤其是对于消费品,因为是消费者的需求,会需要整个产业链要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第三是从投资市场,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要求ESG的披露,这也是引导投资对企业估值的需要。从内部来说,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为了社会效益,更多是为了理解企业的能源用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核心工艺,哪些是辅助流程,这样才能够通过减排、节能,把整个管理更加精益化,包括管理制造业供应链,使其更加精益化,这样对于企业的效益会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提升。

因此,从外部来讲,作为一个好的企业就必须要满足外部需求,不管是合规,还是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从对内来说,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对整个管理的要求,以及对员工吸引力也要做提升。

杨宇东:我们看到,除了零碳的大趋势,现在社会上讨论比较热的像数字化的发展,很多人也关心数字化跟零碳之间有什么关系。

尹正:按照现在的气候变化进程,全球气温预计到2030年会上升2.4度,而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引入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或者水力发电等,这些确实有靠天吃饭的因素。如何去解决不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和需要非常稳定可靠的用能矛盾,我们就需要通过软件,也就是数字化的方法去解决。

首先,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是依赖我们有大量的传感器,所以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流程怎么发生的;第二,我们能够通过软件,通过大量计算来进行能源的分配,也就是怎么能够把这之间的关系配合起来,再加上储能的能力;另外,管理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包括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达到能源最优化的提升。

如果我们再讲深一些,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全产业链,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本身的碳排放可能只占整个产业链的一部分,而对于消费者来讲,希望知道的是全产业链的碳排放,国家也是希望了解整个产业链的排放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数据打通,这样才能做产业链的选择。

第二个就是怎么做全生命周期的能源管理。我们以前更多是讲新建楼宇、新建数据中心、新建基础建设、新建工厂的能效管理,实际上,真正的能耗大部分是在设施的建成使用阶段发生的,所以我们如果能把新建和存量之间的数据打通,我们就可以在整个全生命周期链条上来做全面的优化,这时候数字化又能帮助全面的提升。

杨宇东:现在很多企业还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它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成本,所以我想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怎么能够落地,最后怎么会变成很好的效益?

尹正:首先这是一个投资。但法规把整个起跑线都拉平之后,所有参与者实际上都不吃亏,而且企业转型越早、越好,反而还能带来优势,这是第一位的。

第二,我们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实际上是可以推动精益化管理,降低成本。同时,如果我们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我们有的客户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使用了大量的新能源,占比达到70%-80%,同时能耗可以降低30%,这对于客户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个过程。

这里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首先还是要理念先行,因为做投资也好,做改变也好,你首先得要解决整个公司的战略和文化的演进;第二实际上还是要跟主业挂钩,不能把可持续发展变成社会效应,变成政府要求的事,而是说我主业需要什么,什么对我最重要,从设计、从采购、从制造,包括整个供应链,整体考虑这个问题;第三要尊重技术,因为数字化技术创新会真正带来改变;第四是需要建生态圈,因为做这件事任何一家企业自己都不能完全干成,所以肯定要有不同的合作伙伴,有不同的上下游一起来做,把好的经验推广,政府也会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杨宇东:对。我们也观察到,施耐德电气在推动端到端绿色供应链管理建设方面也是有很多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计划?

尹正:我们希望在整个产业链推动减碳。其实在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中,施耐德电气可能只占10%,我们必须要从源头开始,从绿色设计开始,然后到采购,再到生产、物流,包括包装材料等环节,来推进减碳。

此外,我们上下游的供应商基本都是中小企业,本身的能力相对会薄弱,如果我们不提供支持,他们会很难推进减碳,如果我们提供支持,他们能够更好帮助产业链减碳,同时他们自身的能力强大了,作为供应商就更稳定,而且成本也可能会更低。

杨宇东:减碳离不开创新,施耐德电气在内部的各种各样的创新方面是怎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你们是怎么做的?

尹正:我们在创新有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的全球理念是多中心,这也体现了整个世界的多极化,特别是经济和整个基础建设的多元化。中国是施耐德电气的一个非常大的全球研发中心,这几年我们大量投入研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投入就是软件研发。我们在中国有上海、西安、北京、深圳四大研发中心,我们这两年也刚刚在北京建立了智能制造和软件研发创新中心。其次,我们确实特别注重生态圈的共同创新,不管是双碳还是数字化,靠一家企业自己都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推出了两个创赢计划,一个是专门针对绿色能源管理的,另一个是专门针对绿色智能制造的,一个解决气候问题,另一个推动产业升级。在两个创赢计划中,我们一方面把客户需求,也就是真正的大企业的需求拿出来,同时让中小企业包括初创企业到实操上面解决实际的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这样应用场景和技术实操的结合就特别好。

杨宇东:您在中国的创新方面,除了这些训练营、连接器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新的做法?

尹正:我们希望让所有的员工能真正的参与整个双碳和数字化,因为文化的改变是创新的基石,要鼓励大家更加开放,能包容吸收不同的东西,员工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整个创新的根本。同时在客户方面,我们建立了咨询业务,帮助客户和我们供应商来提升能效,这样相当于把创新又带到很多不同的领域。我们希望在生态系统中推动更多的合作,把创新真正变成实际的应用。

标签: 生命周期 总编时刻 施耐德电气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