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首席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应对“三重压力”有招 经济增长动力足
回顾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实体经济继续加强,积极变化逐步增多。但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反复,给本就复杂的全球局势再添变数,国内供给和需求仍面临较多制约。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或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该如何应对?外贸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有哪些?对此,12月26日,《证券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和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普遍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高质量发展的答卷,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足够动力。
“三重努力”应对“三重压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对此,邓海清认为,在需求收缩方面,我国出口订单优势减弱,基建投资增速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消费恢复较慢;在供给冲击方面,疫情演变对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造成冲击,拉闸限电等干扰了企业生产经营秩序,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对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在预期转弱方面,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预期转弱,市场主体扩大再生产和招工意愿下降。
谈及应对举措,庞溟认为可以通过稳预期、扩内需、保供给“三重努力”来解决。稳预期方面,要依靠微观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发展,继续坚持在多予、少取两方面下功夫;落实好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助企纾困政策,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各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措施,通过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来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自身的活力。
扩内需方面,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的强度、进度、效度以及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力度要予以充分保证,通过减税降费、惠企纾困、适度超前支持关键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力度和效能予以充分保证。
保供给方面,要先立后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痛点、难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扎实解决供给端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阻碍。要保障能源、电力和初级产品供给,同时推进生产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升级、数字化改造以及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消费领域的全民节约意识以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董忠云表示,应对这一局面,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力争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过逆周期政策发力,利用宏观调控来修补内需不足,通过实现更加顺畅的内循环来增强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抗压性。
对于需求收缩压力,明明则认为应紧抓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一是扩大消费。今年出台的一些共同富裕相关政策,长期来看有利于平衡收入分配,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消费能力,但短期来看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因此2022年或将有更多促进消费的产业政策和具备“扩张效应”的政策出台。二是扩大投资。预算内投资和基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有力的抓手,明年上半年发力的确定性比较高。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措施鼓励绿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加大投资。
邓海清认为,着力扩大内需,财政支出要进一步发力、靠前,基建投资要发挥托底作用;积极鼓励消费,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消费对冲出口下行。
关于供给冲击,明明称,“今年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明年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积极发展煤炭清洁利用,不搞‘运动式’减碳。”
对此,邓海清建议,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政策,稳中求进、先立后破,避免拉闸限电等运动式、一刀切式的治理方式,防止政策冒进和层层加码,不要把“双碳”等同于“双控”,把“碳达峰”搞成“碳冲锋”。
至于预期转弱,明明认为,要扭转预期,首先应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些国民经济比较重要的领域适当放松一些约束;其次,若要让市场主体的预期反弹,一方面需要实体企业感受到需求回暖,另一方面需要经济数据予以确认,故而政策发力应适当“靠前”。
明年出口增速将回落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我国进出口快速增长,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但当前外贸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为此,会议提出“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等五方面举措。
如何看待2022年的外贸形势?其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
明明表示,目前出口企业订单充足,短期内外需依然旺盛,2022年上半年外贸保持高增长的概率较大,但下半年出口增速或将有所回落。原因在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逐渐减弱,供给瓶颈将随之逐渐缓解。同时,海外财政、货币政策刺激陆续退潮,海外需求难以长期保持高位。
邓海清认为,2022年随着发达国家疫情管控放松,会带来供应链和航运物流效率恢复,中国2020年以来的出口高景气将会遭遇挑战。但海外供应链的恢复不会立竿见影,2022年出口断崖式回落的可能性小。
“2022年海外主要央行或将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全球需求疲软。”陈雳表示。
“2021年强劲的出口是支撑经济的重要因素。”董忠云认为,考虑到疫情对海外供应链的抑制大概率会呈现逐步减弱趋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可能趋于回落。同时,叠加今年出口较高基数,明年出口同比增速预计将有所回落。
庞溟预计,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虽然有可能在高基数效应下放缓,但整体依然将保持较快增长和较好的贸易结构;进口贸易在2022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总体贸易顺差有望减小。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中国外贸产品的竞争力和科技含量将不断提升,境外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认可度继续提高,中国产业链的韧性得到充分验证。”庞溟表示,预计2022年我国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能继续实现增长,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产品以及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将有望加速增长。
经过国际国内相关方共同努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庞溟表示,随着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等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多轮稳外贸促外贸政策措施有效落地,预计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布局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贸易、国内区域布局、贸易方式、民营企业进出口提速等方面的优化势头在2022年有望延续。
经济增长动力足
2021年,中国经济抗住压力,稳中有进,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答卷;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五位首席普遍表示,预计明年经济增长仍有足够动力。
邓海清表示,2022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增长动力切换——从出口主驱动到“科技赋能+消费反弹”。一是财政支出发力,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对GDP增长起到托底作用;二是随着疫苗和特效药的普及,全球疫情演化形势大概率较2021年好转,疫情管控放松后,国内消费环境改善,消费增速有望迎来反弹;三是大力鼓励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技术进步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明明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将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广义财政扩张,包括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及其拉动的基建投资;二是绿色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加大投资;三是居民收入延续回暖,带动消费平稳修复。
陈雳认为,中央经济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共同协调,对国内宏观流动性与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构成一定支撑。
同时,陈雳表示,自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大幅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卡脖子领域”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庞溟认为,预计2022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加速增长、消费复苏以及出口持续向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成为助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和托底经济的主要手段,对中高端制造业、科技发展和绿色投资的政策支持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平衡点。
庞溟进一步表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依靠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加融合、高效的创新,提高经济效率、竞争力、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健全机制体制、推进制度改革和治理改革,继续增强资本与劳动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提高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等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董忠云表示,明年经济稳增长的重点在于推动内需的发力。一方面是逆周期调控政策加码,明年稳增长政策组合预计将以财政政策加力提速为主,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为辅,同时配合产业政策的引导。新一轮减税降费和基础设施投资有望成为财政发力的两大方向,前者释放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后者预计将不局限在传统的“铁公机”,新基建有望成为重点投资领域。明年一季度有望是相关稳增长政策的密集出台期,政策组合或将包括适度宽货币、政府发债提速、基建投资支出加速、新一轮减税降费、新一轮消费下乡等。
“另一方面是原有调控政策的边际放松。例如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明年大概率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不会出现方向转向。但在具体的调控政策上,各地依然具有一定灵活调整空间,预计明年金融领域有望增加对房地产领域合理的投资开发和购房需求的融资支持,对宽信用和稳增长提供一定的助力。”董忠云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精彩推送
- 五位首席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应对“三重压力”有招 经济增长动力足
-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四季度例会指出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做好“加法”
-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提出 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 结构性工具做好“加法”
- 吴飞:高净值人群三方面助力“共同富裕”
- 宁苏锡常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江苏5G基站及用户数均居全国第二
- 2021未来经济大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离不开金融的强大支撑
- 河南将设立政府母基金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产业
- 三亚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怎么看 怎么办】提振工业经济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 8个项目,24.78亿!广东省平远商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2021年平远招商交流会在穗举行
- 四川广元建设铁路综合物流基地 提速川陕甘区域物流水平
- 南昌—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产
- 国资委:郝鹏到深圳调研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发展工作
- 广州医用耗材首尝市场化集团带量采购 价格降幅明显
- 90后成名分析师知多少?3位获新财富第一 8位居首席 刘高畅、管泉森、梁凤洁、陈显顺、林荣雄……
- 机构:七成新上海人需租房 未来5年将新增65万租住需求
- 武汉一日内开通三条地铁线路
- 超额完成!今年河北省完成营造林630万亩
- 农科专家为西宁冬季农业设施生产“把脉献智”
- 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
- 消费专题策划四|强监管下轻医美规模将扩大 上中下游生态升级
- 云南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 贵州:坚决落实“双碳”要求和能源保供
- 科技进步法明年起实施 国家实验室首次“落实入法”
- 不要为单身经济喝彩
- 西藏推广无土栽培丰富百姓蔬果篮
- 2021年存款太疯狂:有大妈100万放银行变1块钱 有企业资金莫名被抵押
- 发改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
-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四季度例会点评:从“结构性政策”到“总量与结构并重
- 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有序
- 公布第二批价格违法案件
- 提振市场信心 激发内生动力
- 上海加大体育设施供给 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腾出好地段 让市民“处处可健身”
- 注意!年终奖有重大变化 计税方式将调整 具体影响一图看懂
- 云南:暂停跨省旅游活动、“机票+酒店”业务 待省内无中高风险地区后恢复跨省旅游
- 齐鲁银行“融慧齐鲁云商”平台助力商业管理转型升级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六起交通领域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典型案例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六起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典型案例
- 郑彧:公司法修订将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制度基础
- 一颗“青花椒”引发的“魔幻诉讼”!餐饮工作者直言“莫名其妙” 央视:哪是维权?更像碰瓷!
- 走进世界最大的单体食用菌工厂 看成都现代农业4.0
- 精准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 吃惊!12家保险公司被坑 安徽一团伙骗保案细节曝光 一位医生竟是主犯
- 公司法修订草案公布!强化控股股东和董监高责任
- 武汉地铁与上海地铁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 南方电网股权结构调整 国资委持股51% 广东持股25.57%
- 积极财政政策护经济大盘
- 央行最新定调!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 重磅!明年货币政策最新动向!最及时的解读来了!
- 这场论坛上 周小川、黄奇帆等重磅发声!
- 周末重磅!央行最新定调: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来看专家解读
- 关于经济形势、货币政策、房地产金融 央行例会表述有何变化
- 央行再度发声 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 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 每经20点丨中国人民银行: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 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 央行:加强存款利率监管
- 屠光绍: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六大发展亮点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四季度例会
-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四季度例会: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
- 上海市徐汇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钟晓咏:打造以金融科技为先导、产业管理为重点的现代金融产业集群
- 央行: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
- 齐向东:走好网络安全科技自立之路 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提供更多绿色债券产品 动员更多国际资金支持绿色转型
- 配合地铁新线 武汉首批12条公交线路调整到位
- 广发证券戴康:明年“增配中下游” 看好双碳信用新周期机会
- 王蒙徽: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
- 完善制度并不是收紧政策 为存量改革设置过渡期 加强境内外监管协同 专家:境外上市新规释放三大信号
- 姜建清:中国财富管理的机构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开始加速
- 交行副行长周万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需要有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发展助力
- “行无界,智千里” AITO问界M5开启智慧出行新时代
- 报告:中国居民收入继续恢复性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城镇居民
- 2021年能源成绩单公布: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0亿千瓦
- 深圳租金降至四年前:租客换租成本增高 房东交易周期拉长
-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寒潮来袭 国网湖北电力全力保障安全可靠供电
- 平台调查显示:2021年视频知识付费频道观看人数增长明显
- 串点成珠 福建宁德创建百个社科普及基地
- 每晚8至9点 腾讯游戏:元旦假期未成年人每天游戏限玩一小时
- 正中珠江需承担近25亿连带赔偿责任 资本市场十大典型处罚案都有谁?
- 竞逐业务技能桂冠
- 上海和武汉地铁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
- 就地过年 每人补贴1000元!浙江一地最新通知
- 2021年甘肃累计发行铁路专项债券75.03亿元
- 轮胎企业“瘦身”在即:原材料涨价承压 产业转型在即
- 周延礼: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 腾讯游戏:元旦假期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游戏
- 龙头酒企提价 高端酒或将持续扩容
- 潭酒“涨价舞”上线抖音,27位达人引领全民参与“涨价节”!
- 从医药到食品 这项跨界技术迎来风口?
- 黄奇帆:上海应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
- 信托业2021年:风暴中艰难转型 22家掌舵人变更 “压降清通”后守住20万亿
-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围绕“双碳”目标要做“六件事”
- 中药板块掀起“涨停潮” 未来行业洗牌或势在必行
- 蓝皮书:预计全年新增就业将超过1100万人的目标
- 产值超600亿元 培育10家以上企业上市!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 创新、便捷!这种跨境资产配置方式你pick了吗
- 如何解读OTA“三剑客”三季度财报?
- 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进行时 | 青海:强化风险预警 促进健康发展
- 2022年交通运输工作重点突出稳投资 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 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 优化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 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