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各级河长五年累计巡河50万次 佛山河湖水质实现化浊为清

时间:2021-12-27 13:26: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者:DN032

那沿河的水质好了,两岸的风景也美了;一道道白色的水帘,成了佛山人身边亮丽的风景……5年来,广东佛山的河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丑”到“美”,化“浊”成“清”。“蝶变”后的三龙湾碧道和东平水轴线,是佛山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见证。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牵头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整治。

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佛山高度重视,全面构建四级河长湖长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河长领治作用,还在全国首创了“岛长制”,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的道路,2019、2020年连续两年在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

“5年来全市水环境质量趋好,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 佛山市水利局总规划师苏华石介绍,今年1~11月,佛山7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6个水质达Ⅲ类以上。全市供水通道水质保持Ⅱ类,饮用水源水质长年稳定100%达标。

全市2189条河道、河涌巨大改变的背后,离不开1293名河长、215名湖长、48名岛长的坚守与奋斗。数据显示,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50.68万次,发现问题8.31万个,完成整改8.23万个。在这过程中,佛山禅城、顺德、南海、高明、三水五区因地制宜,积累了治水的特色经验。

禅城:建设地埋式污水厂改造升级汾江河西岸

据了解,禅城区在广东省率先推行“网格化”截污,绘制《禅城区水环境整治网格作战总图》,以广佛跨界流域为重点,将河涌流域范围划分网格,细划为大网格136个,小网格326个,实行网格化排查污染源。通过分网格治理、对症下药,实现“一格一策”精准治理。

从2020年5月开始至2021年11月,禅城区水污染综合指数一直稳定排名全市第一,水质不断改善。数据显示,禅城全区42条主干河涌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从2015年40.2%逐步提升至目前61.7%,治理成效显著。

目前,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禅城区对城北污水处理厂实施了升级改造。原来的露天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为75000㎡,散发难闻的臭味,影响了周边生态环境;地埋式改建后,地上厂区释放了约64000平方米的绿地作为市政公园,开放给市民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佛山第一家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城北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程度颇高。“全厂的工艺设备都是通过程序控制与运行,通过这套智能化平台,还可以实时监控全厂的关键地方。日常的生产和管理,只需要20多名员工即可。” 在城北污水处理厂的中央控制室,城北污水处理厂厂长黄碧贤向记者描述了升级后的情况。据介绍,城北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污水收集管网和服务区域横跨禅城、南海两区。

禅城区城北污水处理厂。

在滨河景观方面,禅城区重视汾江河西岸岸线提升工程(首期),将其列入禅城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建成后的汾江河西岸碧道,一路上景观雕塑、亲水平台、景观廊架、特色座椅等一应俱全,呈现与自然交融的“亲水岸线”。“在原来的堤岸上进行提升,按照万里碧道的要求,增加了人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三条路线,形成宜人的滨河慢行空间。” 祖庙街道城建水务综合事务中心负责人陈汝峰说。

禅城区汾江碧道。

南海:打造半月岛生态公园建设美丽平洲水道碧道

2017年以来,南海区推行河长制,强化生活源污染防治,并推进以水系、片区为单位的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碧道建设。在建设中,南海区采用具有设计主导、施工协同设计优势的EPC模式实施,合理划分项目标段,多标段多项目同步推进,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2020年数据统计,南海区7个国控及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71.4%,劣V类比例为0;市控断面改善率为81.8%;黑臭水体验收率100%,广佛跨界河流水质同比改善26%以上。

随着水环境改善,平洲水道碧道的建设亦接近尾声。在碧道旁的半月岛生态公园,更是成了一个好去处。市民梁先生喜欢露营,周末常和朋友相聚于此,他向记者描述道:“整个绿化和水系,改观非常大,尤其是水系,空气好了,水也好了,还能看到上百鹭鸟在眼前自由地飞。”据了解,平洲水道江滩有大量白鹭栖息,它们时而在河道上空展翅飞翔,时而又降落在河畔旁觅食、戏水,成为都市碧道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事实上,碧道兼具安全行洪、水环境保护、文化休闲、滨水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功能。以碧道建设带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给河流沿岸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善。

南海区半月岛公园。

南海区半月岛公园半月湖。

顺德:巧用桑园围环堤遗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治水,是顺德区目前的重要战略部署。为了协调工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顺德区深入开展全区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对违章搭建、乱堆乱放、垃圾倾倒、非法排污等问题持续开展整治,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截至目前,顺德区1个国考断面、3个省考断面以及饮用水源地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

针对区段内的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顺德区在积极推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开发以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园区为中心的里海文旅片区,打造成为佛山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建设贞女桥公园等桑园围水文化文物公园,不但保护、活化了古建筑,还对周边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打造滨水活力带,推进桑园围环堤遗产碧道建设,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活动和举办各类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文化交通线路。

“现在我们堤围已经变成了一个市民健身悠闲的景点。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提升,提高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活化古建筑,继续做公园,发展文旅事业。” 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河湖管理科副科长董浩煊介绍。

桑园围环堤遗产。

甘竹滩洪潮发电站。

高明:重建沧江水利枢纽工程退桉还林修复水生态

沧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高明河汇入西江的河口处,以防洪、排涝为主,集灌溉、航运等多功能于一体,捍卫着周边城区和乡镇的安全,但由于建成运行四十多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基于水闸现状的迫切需求,以推行河长制为契机,沧江水利枢纽工程启动拆除重建,预计2022年年底完工。

“工程完成后可以消除水闸的安全隐患,可以抵挡西江五十年一遇的水位,也可以控制高明河内水位,让围内更安全,切实保障高明南海两岸人民生命安全。” 高明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水利建设股股长谭伟杰介绍。

高明区沧江水利枢纽工程。

针对水生态修复保护,高明持续加大力度,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减少桉树种植面积。据统计,高明区2018年以来累计缩桉8.56万亩,其中水库集水区清理2826亩,全区桉树林种植面积正逐步减少,森林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水:整治大棉涌水体构建西江十里画廊

“以前这里味道很难闻,好臭啊,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不敢出来锻炼身体。”家住在三水大棉涌凤凰公园旁的杜女士回忆道。据资料显示,大棉涌全长约18.92 km,由西向东贯通整个三水西南城区,当时水体发黑发臭,令周边居民不堪其扰。

转机出现在2017年。以推行河长制为契机,三水区大力整治大棉涌黑臭水体,在农村使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引入北江活水改善大棉涌水质。经过多年的建设,大棉涌2021年全年水质均值达Ⅳ类水。“现在大棉涌岸旁的种植的时花一开,就香喷喷的,我们都能出来开开心锻炼身体。”杜女士说。

三水区凤凰公园。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三水立足实际,串联打造三江汇流水生态、饮料之都水产业、基层善治水文化,构建起西江十里画廊,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围绕“渔翔三江、鹤舞南山”现代岭南水乡图的整体理念,以“三江汇流、湾区之源”天然禀赋,共同构建“西江十里画廊”,包括昆都山森林公园、三江花源、良仓展示馆、西江农业园、粮食博物馆、沙围村等节点。

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

人水相亲书写佛山绿韵水乡新篇章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书写佛山绿韵水乡新篇章。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佛山将继续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补齐治水工作短板,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继续优化完善河长制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河长制实施体制,加强考核评估与激励问责,以“河长制季考”为抓手,压紧压实河长河湖管护责任,不断推动河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

二是加快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构建安全可靠的水灾害防治体系,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治水“八大行动”,深入推进全要素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并坚持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优先,重点推进三龙湾碧道环和东平河水轴线建设,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可示范的生态美丽幸福河湖佛山样板。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