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双减”后如何保障学习质量?教育部:分学科制定教学基本要求 委托第三方开展“双减”落实情况独立调查

时间:2022-02-15 20:54:4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者:DN032

“双减”政策推动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减负的同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

2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基础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和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有关工作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表示,“双减”,减负是治标,目的是为了提质,促进基础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去年秋季学期以来,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双减”文件精神,把落实课程标准、保障教学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不断提升“三个水平”,即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学生减负,而是要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所事事,这一定程度上是长期被动式学习造成的。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建议预留40%的时间让孩子主动分配学习和兴趣。”

九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各地各校的共同努力,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开局良好、进展平稳、成效明显。作业总量时长有效控制,作业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的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2.2%。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双减”背景下,在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方面,教育部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朱东斌介绍,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分学科制定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严格落实教学计划,强化教师的备课和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要求教师要精准分析教情学情,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作业、期末考试、学业质量监测等途径,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答疑和拓展提高工作。”朱东斌说。

储朝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此前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治理不同,“双减”政策在提出规范校外培训的同时,还提出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主阵地。“这是‘双减’政策最大的亮点,内外兼顾,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同步推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认为,当前,我国中高考仍沿用考试分数、排名评价来录取学生,基础教育由此存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问题。“双减”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根源还是要啃下中高考改革这块“硬骨头”。

委托第三方开展“双减”落实情况独立调查

在加强质量评价和检测方面,朱东斌表示,一是要求各地各校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监测,注重质量分析和结果反馈。根据质量监测的结果,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改进措施,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其次,要求各地各校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朱东斌指出,按照去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体现问题导向,改进评价办法,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是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各地各校‘双减’工作的落实情况,教育部也将委托第三方开展‘双减’落实情况的独立调查,进行跟踪评价。”朱东斌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下一步,教育部将委托有资质的、信誉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独立调查,并利用督导监管的平台,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和途径,进一步提高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水平。

储朝晖认为,依托第三方开展独立调查、进行跟踪评价,能够客观反映各地的落实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进“双减”工作。

储朝晖进一步表示,从目前已经发布的相关措施来看,大部分都集中在治理校外培训上,对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提及得不够具体。“校内也是‘双减’的重要阵地,需要从考试评价、教育均衡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探索。”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