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加强中试平台基地建设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时间:2022-03-11 05:28:56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发布者:DN032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

加强中试平台基地建设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中要求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求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就围绕科技创新带来了两项建议,分别是“关于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建议”和“关于支持建立高水平中试基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据统计,每年全球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中,70%以上来自于企业,国内的企业研发支出已占研发投入总量的7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已占社会技术创新成果总量的70%以上。“但现实情况是国家科技资源分配的主导权在大学及科研院所中。许多科技项目从计划编制阶段便已打上‘印记’,科研平台的建设标准也多适用于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申请存在先天的不利条件。”卢庆国说道。

卢庆国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落实,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企业也迫切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面对国家科技资源分配问题,卢庆国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申报指南编制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注重从各行业企业征集技术课题,并纳入指南规划。在项目分配方面向企业倾斜,提高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比例,对各行业内龙头企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等方面向企业倾斜。通过这些举措,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核心所在。国家或企业的各种研发计划都需要最终落在实处,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也是卢庆国关注的重点。

“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一般是先在试验室取得科研成果,通过中试条件放大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再进一步应用到大生产上。”卢庆国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中试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进而实现工业化、商业化规模生产的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环。

卢庆国介绍,目前,国内企业中只有部分科技型企业建有相应的中试平台,拥有专业的中试操作团队;而多数企业对中试条件不重视,国家没有专门支持中试条件建设的政策。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多数没有自己的中试车间,研发成果从试验室直接进入到生产,导致许多产学研项目合作失败。科研单位埋怨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接受消化能力差,企业则认为科研单位的成果不能用,这又导致项目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少数拥有中试条件的科研机构,则因缺乏专业的中试人才等因素,导致中试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此,卢庆国建议,国家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中试平台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国家试验室等平台建设的条件中,突出中试条件的占比权重。在科技项目设置上,单列中试平台基地建设为支持对象,支持中试平台基地建设,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除了在生产技术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外,在经营方式上也有创新路径可循。农产品加工企业便可以通过“走出去”来实现发展。

卢庆国介绍,近些年,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在全球领先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些企业以农产品为原料,对原料资源的依赖性强,但我国总体农业资源紧张,且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形成冲突。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在当地建工厂,利用当地的原料进行加工,既能缓解国内耕地压力,又能解决加工企业的农业资源不足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等不利因素,为此,卢庆国建议,对“走出去”在国外建厂、购买土地发展种植加工的企业,政府可以按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支持、政策性支持的财产保险,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文章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标签: 人大代表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