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天天精选!央行发布 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 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

时间:2022-09-24 05:4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者:DN032

人民银行9月23日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保持较高吸引力,证券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总体呈净流入态势。


(资料图片)

截至2021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10.83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展望下一阶段,人民银行称,将坚持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

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

一系列数据与事实可以佐证:

2021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收支总体平衡,全年累计净流入4044.7亿元。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

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

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展望下一阶段,报告具体提出以下四方面举措:

一是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工作,加强本外币协同,支持市场主体在对外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进一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不断提升境内外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二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便利境外投资者特别是央行类机构更多配置人民币资产。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工作。

三是持续深化央行货币金融合作。

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发挥好货币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探索与其他东盟国家和周边国家开展LCS合作。推进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直接交易,支持境外国家和地区发展当地人民币外汇市场。

四是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发挥好与中国香港常备货币互换安排的作用,为香港人民币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动力,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发挥好清算行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积极作用。

促进人民币能“流出去”也能“沉下来”

2009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逐步拓展,在跨境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报告显示,人民币跨境流动主要有以下渠道:

一是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渠道。也就是在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融资渠道。这包括境内外银行向非银行机构提供跨境贸易融资、贷款等各类人民币融资,以及通过发行“熊猫债”“点心债”等进行直接融资。

三是金融市场渠道。目前金融市场开放主要以“管道式”开放模式为主,境内外主体可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CIBM)、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沪深港通、债券通等,运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外金融市场。

四是外汇交易渠道。境内外主体可通过外汇交易方式获取或出售人民币。

报告称,随着跨境流动渠道不断拓展,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结构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第一阶段大致在2009年到2016年期间,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发生在经常与直接投资渠道。这一阶段,境外主体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政策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潜在需求。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尤其是在贸易融资中的使用也较为活跃。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从2009年不到1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2.7万亿元,其中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占全部人民币跨境结算额的八成左右。

第二阶段为2017年以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力量。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债券先后纳入国际三大债券指数,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强,证券投资在跨境人民币收付中的占比由2017年30%上升至2021年的60%左右。

报告称,总体来看,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拓展与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契合,基本遵循了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直接投资到金融交易、从机构到个人的次序,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相应从支付结算货币向储备货币、投融资货币等拓展。

报告显示,目前,人民币跨境流动主要通过经常项目、直接投资以及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渠道和外汇交易渠道资金流动规模相对较小。为进一步畅通人民币跨境循环,需要不断提高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的便利性,扩大人民币融资业务,进一步便利人民币交易和汇兑,促进融资渠道和外汇交易渠道更好发挥作用,同时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拓展交易、清算、投融资等功能,促进人民币能“流出去”也能“沉下来”。

人民币结算货币功能持续巩固 计价货币功能有所提升

2021年,中国银行对境内外工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样本逾3300家。其中,境内企业约2400家,境外企业约900家。

调查显示:一是人民币结算货币功能持续巩固。约有78.8%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考虑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或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这一比例与2020年度调查情况基本持平。

二是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有所提升。调查结果显示,有20.9%的受访境内工商企业表示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报价,这一比例较2020年有小幅上升。

三是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1.2%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表示,当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流动性较为紧张时,会考虑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

2021年和2020年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在考虑是否使用人民币开展贸易融资时,境外工商企业最关注人民币兑本国货币汇率及汇率避险成本、人民币利率水平两大因素。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人民币国际化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