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社论丨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 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环球速讯

时间:2023-05-17 05:37:0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相关资料图)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CPI、PPI出现回落,部分声音认为出现通缩,甚至炒作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刚刚公布的4月CPI同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3.6%等数据又引发市场上一些关于“通缩与否”的讨论。5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同样表示,当前价格低位运行主要是阶段性的,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我国CPI、PPI阶段性回落,与大宗商品价格、制造业需求的剧烈波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基数效应有关。疫情期间,尤其是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美国对于电子、家电、家具等商品需求大幅增加,引发中国制造业扩张。2021年下半年,由于工业用电需求旺盛以及全球为过冬而争相储备天然气、煤炭等,导致能源价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一度出现电力短缺现象。2022年上半年,这种热潮尚未褪去,俄乌冲突爆发引起新一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石油价格高达150美元/桶左右。因此,去年上半年由全球商品需求、俄乌冲突等因素叠加构成了一个阶段性的价格峰值和过高基数。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和制造业需求从波峰开始下行。欧美持续提高利率以及商品消费大幅放缓造成商品库存严重,制造业活跃度大幅下降,主要表现为欧美进口大幅下降。新数据显示,美国5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为-31.8(前值10.8),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28(前值25.1),欧元区3月工业产出环比-4.1%。再加上市场已经消化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和供应链的冲击风险,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下滑。在过去两年创纪录的商品出口过程中,中国一些制造部门实现了扩张,并由于担心俄乌冲突和需求繁荣继续拉高原材料价格,而增加了原料储备,导致国内制造业部门面临需求下降、库存过多等问题。

一项测算GDP生产法下各细分行业的平减指数同比增速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价格出现所谓“通缩”的领域主要是在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平减指数同比下降1.82%,建筑业同比下降0.67%,此外,还有服务业中的信息软件业同比下降0.74%。其余行业平减指数均为同比上涨。整体经济的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0.45%,较2022第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因此,当前经济所处阶段应属于“低通胀”而非通缩。

此外,疫情期间我国服务业遭受冲击较大,影响了部分人就业和收入,复苏阶段,制造业供给过剩、农产品供给有政府管理保障,服务业供给迅速恢复。因此,相对于供给完全恢复的情况,受制于收入减少和不稳定预期的需求明显不足,而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畅通循环需要一个启动和发力过程,因此,会阶段性影响物价。再加上“国六b”排放标准实施刺激车企降价去库存引发消费者观望,楼市调整期导致家装、家电等需求偏弱,都对物价构成影响。

因此,央行报告认为,今年以来物价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受基数影响,今年5-7月CPI还将阶段性保持低位。随着全球去库存逐渐结束以及国内刺激政策效应显现,下半年经济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央行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经济重启是一个系统性恢复的“中医调理”过程,休养生息虽然慢但标本兼治,若心急而下猛药,就可能像美国那样会严重扭曲供需平衡,引发难以预测的经济危机。考虑到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超大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充足,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尤其是中央在应对各种冲击时拥有战略定力,经济运行与高质量发展会保持稳中有进的状态,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