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创新军团”越来越多 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居全国第八—— 让更多科创企业“鱼跃龙门”

时间:2021-11-21 10:29:15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者:DN032

9月28日,中国首例特许准入钇[90Y]树脂微球治疗肝癌手术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成功完成,标志着肝癌患者从此可在国内接受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

此次手术使用的“SIR-Spheres 钇[90Y]树脂微球”,是来自武汉的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的全球创新产品。

远大医药脱胎于武汉制药厂——一家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老牌药企。2018年,这家擅长化学制药的“老字号”开始涉足全新的“核医学”领域,短短3年即在全球范围建立肿瘤研发中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随着国家及我省一揽子创新激励政策全面发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0年,湖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达到1005.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78.9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31%,位居全国第8位。

越创新,越强悍

宜昌人福药业,历经10年研发的一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今年上半年开始释放产能,产生效益。

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是人福第一个与全球同步开发、同步获批的并跑产品,今年5月,人福医药再度“斩获”化药一类新药注射用磷丙泊酚二钠。在我省仅有的3个创新药中,人福医药占了2个。

“牛气”的新药产品,源于多年的高研发投入。该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大约占销售收入的12%左右。

研发投入,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石。

在三丰智能公司数字化车间里,一台台自主研制的机器人配合默契,忙而不乱。公司副总经理徐恢川说:“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研发基地,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里,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技术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智会看来,永不停步的创新升级是企业“常青”的秘诀。这家位于宜昌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核心产品是检测、预警台风、海啸等海洋灾害的海洋雷达。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创客中国”大赛上,其“新一代海洋雷达”斩获企业组二等奖。

创新发展,已成这类优秀企业应对竞争的第一自觉和首要选择。最新发布的光谷创新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仅东湖高新区就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平台累计达366家。

甘坐“冷板凳”,愿啃硬骨头

企业的创新能力,既来自正向激励,也有反向“逼”出来的。

企业必须主动创新、持续创新。要做产业的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

2020年的抗疫中,红外热像仪成为筛查新冠肺炎患者的利器。而其核心器件探测器芯片,过去长期被美国等国垄断。

13年前,高德红外开始持续投入研制红外探测器芯片,终于在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高性能制冷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

如今,高德红外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超过1200人,博士、硕士占比超六成,年研发投入占到企业支出的10%以上,累获国家专利300多项,2020年高德红外利润增长4倍多。

位于仙桃的湖北聚孚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营治理水污染所用的高分子膜材料领域。2018年起,公司全力研发第六代“带空气导流槽的过滤膜”,目前已在多个万吨级市政污水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

创业之初,公司产品常遭恶意压价,市场开拓举步维艰。“产品同质化高,很难掌握话语权。”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文杰说,针对污水处理出水率低、抗污力弱等痛点,聚孚膜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出拥有20余项专利的“层流膜”。这一独家产品让公司的订单量迅速攀升,利润率提升10%以上。

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壁垒高,既需要甘坐“冷板凳”、愿啃硬骨头的定力和闯劲,资金、人才等要素也必不可少。

客观来看,我省企业创新主体能力还不够强。

金融活跃度还不够。《近10年中国医药领域资本发展轨迹》显示,和北京上海广州1000余笔融资次数和动辄几亿元融资金额来看,湖北有超200笔,平均融资金额不足百万元。

科创板企业数量还不够。湖北有科创板企业12家,安徽有科创板企业22家。

企业家的闯劲和定力也不够。“冲,死得快,不冲,还能撑一撑。”在创新与守成博弈的十字路口,一些企业家因种种顾虑在“换挡”时泄了气。

每每看到因“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放弃做大做强机遇的企业,湖北金汉江精制棉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都深感惋惜。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已在业内站稳脚跟的金汉江围绕精制棉生产工艺持续研发,陆续投入研发经费超2亿元。今年该公司的“超髙粘精制棉生产工艺”捧回首届湖北专利奖金奖,这项工艺大大降低了应用成本,不仅替代了进口,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借胆、借脑、借钱”,实现“鱼跃龙门”

该如何突破,让企业更愿创新、更敢创新?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认为,政府可从制度上为企业加上“暖软垫”,企业也要善于“借胆、借脑、借钱”。

“借胆”,不是蛮干——

周家贵说,创新不是碰运气,企业要有分析市场的能力和面对风险的定力,持续围绕主业创新,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验证,不打无准备之仗,提高创新成功率。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少则6年,多则10年之久。”人福医药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药研发非一日之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在不断试错中探索,也需要一批耐得住寂寞、敢闯敢干的工匠。如今,人福医药在研产品200多个,在研一类新药20多个,2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国家最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立项。

2009年成立的武汉需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12年来,公司实现滚雪球式的研发,将每个项目盈利约3成投入创新。今年,该公司研发的扬琴机器人、炒菜机等在各大展会上成为吸睛爆款。“谁也无法预料什么时候能成功,但是不坚持肯定无法成功”,公司创始人鲜麟波说。

“借脑”,就是要多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去年,中南鹏力想研发生产水陆两栖应急保障气垫船,找到国内研发实力顶尖的哈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提出共享项目收益。1个月后,哈工程大学8人团队来到宜昌,住进了中南鹏力提供的公寓,全心合作研发。再过不久,中南鹏力的首条水陆两栖应急保障气垫船就要下线。

良品铺子企业质检中心成为全国休闲食品行业首个通过CNAS认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目前,企业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食品项目研发合作,许多基于专利研发的产品已进入市场。

“借钱”,就是要善于到资本市场去想办法——

今年下半年,位于武汉市的唯柯医疗、迈维代谢、禾元生物等多家生物企业获大额投、融资,其中上述三家企业各获亿元级融资,创新能力和发展势头表现突出。

让更多科创企业“鱼跃龙门”,这绚烂时刻正纷至沓来!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