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调味品涨价引发连锁反应 市场进入调整期

时间:2021-12-08 10:30:50 来源:中国商报 发布者:DN032

四季度以来,调味品行业涨价此起彼伏。而在价格上涨背后,与成本上升、提振业绩需求等密切相关。提价为企业带来哪些影响?长期看,提价后各公司成本端压力或得到缓解,但短期仍存难度,且提价在一定程度上扰动出货节奏,提价幅度及范围对销量也有影响。

四季度以来,调味品市场迎来一波涨价潮。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加加食品等调味品龙头企业纷纷提价,涨幅在3%-20%不等,部分产品价格创出新高。业内认为,当前提价对产品销量会有一定影响,预计会有1-2个月的适应期。行业成本端压力短期仍难以缓解,业绩释放节点或推后,市场进入调整期。

味精价格创新高

11月以来,味精价格每吨上涨超过千元。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卓创资讯分析师陈莹莹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11月30日,(40目)大包装味精主流成交价格达到11300元-11400元/吨,同比增加45.5%,创下新高。

食品加工行业在味精消费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陈莹莹表示,味精常在酱油、鸡精、方便面、肉制品等工业食品加工中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相比家庭消费和餐饮行业而言,工业食品加工消费量占味精总消费量的70%。

本轮涨价潮中,位于行业上游的味精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率先提价。梅花生物近期公开表示,11月味精较三季度均价上涨了20%左右,预计会对四季度业绩产生积极影响。莲花健康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因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及物流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根据市场行情,公司针对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幅度的提价及定价策略。

事实上,今年四季度以来,从头部企业海天味业开始,调味品市场涨价此起彼伏。目前,恒顺醋业、加加食品已发布涨价预告,而雪天盐业、苏盐井神等盐业公司已上调了产品价格。

那么,谁是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陈莹莹分析称,主要是因为味精各项化工辅料、动力能源价格的涨幅远超往年,主原料玉米也高位运行,再加上味精主产区受政策影响,短期供应不足,下游又正处旺季,供弱需强,上游主观就向下游转嫁成本压力。

“还有一个原因是供应量偏少。尤其在11月上旬,主产区开工不足,加上柴油价格上涨、物运成本增加、运力紧张、上下游库存储备不高,以及上游味精企业有意识限量接单。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未来味精市场价格或将继续保持高位上行,而未来五年,味精需求量仍将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1.4%。”陈莹莹表示。

上下游企业经营承压

味精价格的上涨带来连锁反应。上游味精企业将成本压力以加价方式转嫁出去后,下游企业的利润将面临“缩水”。

“今年上半年,梅花生物、阜丰集团、莲花健康的味精报价已经陆续调整。”一位山东地区食品厂采购商对中国商报记者坦言,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但受市场相关规则的影响,终端产品的价格不能做同比例的调整,下游企业的亏损日益增加。

而菱花集团呼和浩特味精厂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年9月,企业每卖一吨味精亏损超过700元。味精价格上涨能够缓解生产端的成本压力,头部企业提价随之带动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提价,味精价格上涨趋势短期内或持续。

平安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分析称,提价效应会在1年左右体现,表现为净利润率的提升,因为原材料涨价波峰转到波谷会增厚企业利润。

2020年以来,大豆等大宗农副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扬,酱油调味品的生产成本普遍上升。东莞证券分析,自2020年以来,大豆、豆粕、包材等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与2020年年初相比,大豆、豆粕、玻璃目前的价格分别增长34.32%、30.69%与64.66%。多家券商也曾预测,称调味品企业将不排除通过提价来应对成本的上升。

业内人士表示,上调出厂价除了受原材料上涨的影响,还包括业绩增长的压力。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利润出现下滑。16家调味品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为605.06亿元,净利润合计88.37亿元。其中,加加食品、天味食品、中炬高新利润同比分别下降98.7%、75%、45.1%。

浙商证券研究所分析认为,提价后,各公司成本端压力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并将在未来增厚企业利润。国盛证券研报则表示,预测成本端压力短期难以缓解,此次业绩释放节点或推后,预期2022年二季度后或现利润释放节点。但提价时点会扰动出货节奏,提价幅度及范围对销量也有影响。

终端价格或继续上调

味精价格上涨至新高点前,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加加食品等终端产品价格也开始上调。

10月以来,海天味业公布对酱油、蚝油、酱料等主要产品提价3%-7%。随后,李锦记决定对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上调6%-10%;恒顺醋业也称要将部分产品价格上调5%-15%;雪天盐业也表示,小包食盐出厂价上调在10%以内,工业盐涨价幅度30%-50%;加加食品旗下酱油、蚝油、料酒、鸡精和醋系列产品的出厂价格上调幅度为3%-7%不等。

“味精目前在食品工业特别是调味品方面有一定的添加比例。随着今年味精价格涨幅较高,下游调味品行业也不得不通过产品提价的方式向终端转移成本压力。”陈莹莹说。

平安证券分析师认为,龙头公司作为价格标杆率先提价后,其余竞品在3-6个月内跟进提价,话语权强、品牌力强的企业往往是直接提价,而稍弱的企业一般是通过推新品或者换包装来间接提价,销售费用偏低的企业往往毛利率提升速度更快。可以说,从整体上来看,本轮企业纷纷提价对行业熬过过渡期是利大于弊的。

以涪陵榨菜为例,11月15日,根据涪陵榨菜发布的公告:“为了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经公司研究并审慎考虑后决定,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各品类上调幅度为3%-19%不等。”另从其营收情况来看,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19.56亿元,同比增长8.73%;归母净利润5.04亿元,同比下滑17.92%。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6.09亿元,同比微增1.3%;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9.07%。涪陵榨菜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近期行业内需求量变化不大,市场目前处于存量竞争状态。

涪陵榨菜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若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也不排除相关产品再次提价的可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仅靠涨价对市场来说并非是万能的。方正证券分析,价格体系的顺利传导还存在不确定性,需观察企业提价后的动销情况。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在行业的缝隙中寻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才能持续巩固其市场地位。

延伸 〉〉〉

涨价非万能市场突围还应探新路

今年以来,调味品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豆、玉米等原辅料价格较去年有较大上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餐饮行业消费恢复缓慢,导致调味品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时产能释放过快,市场供大于求,多种因素叠加引发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16家调味品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为605.06亿元;净利润合计88.37亿元。营业收入正增长的有12家,占16家上市公司的75%,净利润净增长的有6家,占16家上市公司的37.5%。与2020年同期比较,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自9月末以来,多家调味品头部企业宣布提价。中信建投研报分析,短期调味品利润压力依旧较大,即使经过一定提价,基础调味品短期业绩大幅改善概率较小,利润表现预计将在明年二季度左右才能有更明显体现。从基本面来看,调味品经过前期上涨后,进入调整阶段,且边际改善已经出现,长期发展逻辑保持不变。

面对经营压力,调味品行业和企业积极应对。对内,苦炼内功,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对外,创新谋变,针对新的消费趋势拓展细分品类,研发新的产品,理顺产品价格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在清库存方面,渠道库存逐步恢复良性。11月中旬,国金证券通过对北京、天津及上海等地27个样本点的草根调研结果显示,在基础调味料方面,海天味业酱油和蚝油产品的货龄均集中在3个月出头;千禾零添加酱油货龄在3-4个月;太太乐原味鲜系列酱油货龄集中在3-5个月;恒顺醋业的食醋集中在3-4个月,要优于千禾;厨邦蚝油的货龄在5个月左右。

在布局细分领域方面,复合调味品走热。与传统的酱油、醋等单一调味品相比,复合调味品在生产阶段就完成了烹饪过程中的调料配比工作,具有便捷性、标准化等优势。

据智研咨询报告预计,2016-2021年,中式复合调味品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板块,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6.5%。随着单一调味品增速趋缓,中式复合调味品被视为调味品行业的消费升级方向。近期海天味业等传统调味品公司也陆续开始涉足这一细分领域并不断开发新的SKU。

面向未来,调味品市场还有增长空间吗?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分析,从总量上看,随着餐饮业的稳步恢复,会带动调味品市场的增长。如果剔除疫情因素,2012-2019年,我国餐饮行业收入规模稳步增加,从2.34万亿元增加至4.6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0.38%。因此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外出就餐次数增加,我国餐饮市场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餐饮渠道的调味品消费占比会逐渐提升。

从行业发展看,外卖市场的发展会促进小袋包装调味品的增长。由于外卖市场本身的特点,其调味品的消费量要显著高于家庭人均的消费量。“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和90后新消费群体的崛起,具有方便快捷特点的外卖市场将会继续扩容,进而带来对调味品消费的提升。”黄大智表示。

从产品角度看,具有健康型、功能型的产品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消费者关心的低盐、低糖改进的调味品会更吸引消费者,企业在健康工艺上的突破更能拓宽企业的护城河。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