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12月份多城消费券“登场” 专家建议可从三方面促消费

时间:2021-12-22 21:59:07 来源:证券日报网 发布者:DN032

一大波政府派发的“红包”正在居民手中陆续“兑现”!

作为去年疫情期间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最近一段时间,为抢抓岁末年初这一重要的消费旺季,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复苏,《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各类消费券在多个地区再次“闪亮登场”。而从众多网友的晒单、晒照来看,餐饮消费券似乎颇得“民心”。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对短期拉动消费的作用直接且传导迅速,可以说是“准真金白银”式的刺激。但总的来说,提振消费还需要从长效措施入手,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主。

新一轮消费券开抢

带动部分地区消费破亿元

12月22日上午8时,总额300万元的衡水市政府消费券正式“开抢”。记者梳理发现,除衡水外,仅12月份以来,包括南京、郑州、合肥、成都、重庆等多个地方相继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用以提振消费。其消费券的类型更是涵盖餐饮、娱乐、购物、旅游等众多方面。

如合肥市于12月17日在全市开展“皖美消费·合肥购”消费券发放活动。合肥财政首轮将投入4000万元,其中餐饮业1500万元,商场超市1500万元,汽车业1000万元。12月17日至12月26日期间,郑州将联合市内重点美食街区、购物中心、品牌餐饮企业共同举办“品味中原”美食节,推出特色美食市集、特色菜品、暖冬小食盲盒等活动,并由银联“云闪付”配合发放500万元餐饮消费券。

虽然多地发放消费券针对的领域和使用方式等所有不同,但对消费者而言,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却是共识。家住合肥市的陈先生表示,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为了用掉从政府那“抢”来的20元餐饮消费券,特意去的银泰中心吃饭。希望后续消费券能来得“更猛烈”一些。

应习文分析称,消费券的本质是财政出资,结合部分商家让利,向消费者进行转移支付,鼓励消费者短期(主要是节日活动期间)增加一定消费。政府发放消费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短期消费、恢复消费信心;另一方面,也对商家有间接补贴、增加商家短期收入、缓解经济低迷时期其经营压力的目的。此外,如果限定消费券的使用渠道,如通过“云闪付”或数字货币等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利于特定渠道的推广。

记者注意到,在“花式”消费券的助攻下,已有地区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以伊宁市为例,在12月3日至12月14日期间,伊宁市人民政府共发放消费券19.6万张,核销券数15.81万张,核销金额838.45万元。据了解,每日在线参与抢券人次超过10万,成功报名参与活动的商家共400余家,直接以及间接带动消费破亿元。

“按照2020年上半年的经验,在消费市场的回暖过程中,消费券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机制上讲,消费券属于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即通过“杠杆效应”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经济运行压力。与直接发放现金相比,发放消费券更能用于居民消费而不是储蓄,其带来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

“治标还要治本”

提振消费还需长效措施

事实上,近期多地消费券的“卷土重来”,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消费数据的疲软有关。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3亿元,同比增长3.9%,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回落0.2个百分点。若从全年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更是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

在付一夫看来,11月份消费数据的低迷,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并影响到了线下消费市场的经营状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反复影响,11月份的消费恢复不及预期,特别是疫情局部突发,对其经济运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整体上看,目前服务业生产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部分接触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发放消费券有利于尽快促进消费回升,提振年末消费。预计12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保持4%以上的同比增长。

虽然消费券带来的短期刺激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提振消费不能只靠短期措施,更要从长远角度去考虑。

付一夫称,消费券并不能根本性地改变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而且不排除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使用了消费券,却把原本计划用于消费的现金储蓄起来。换句话说,消费券只是一次性地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却无法为消费市场注入长久动力,故而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从长期来看,若想真正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还是应从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商品服务供给质量、完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予以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等背景下,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本次会议也特别强调,明年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刘向东认为,在需求收缩方面,消费收缩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大促进消费的力度,而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是促进消费恢复至正常水平,否则就会对经济增速形成较大的拖累,特别是在外部性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促进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畅通消费堵点

专家建议“抓大头”

消费作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刘向东看来,明年促进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恢复,其关键就是要畅通制约消费的堵点、断点,特别是疫情后出现的各种消费渠道不畅等问题。同时,也要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真正启动由消费驱动的良性经济循环,从而使经济增长有坚实的基础性支撑。从中长期看,促消费的手段需要更多方式,即除消费券外,还要深化消费商品价格改革,增加流通环节的便利性,降低流通交易环节的税费和成本等。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历史经验以及实际效果看,消费是“慢变量”,且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故通过“稳就业”进而“稳收入”,显然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根本途径。再者,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预防性需求,进而释放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最后,还要全力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推升必选消费的消费力度。

具体来说,郑后成从“抓大头”“强弱项”“防风险”这三方面对于促消费提出建议:“抓大头”上方面,汽车类消费、石油及其制品类消费以及房地产后周期类消费在限额以上消费中位列前三,可重点促进这三个领域消费;“强弱项”方面,书报杂志类零售额、汽车类零售额、中西药品类零售额累计同比在消费的20个分项中位列倒数1-3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大;“防风险”方面,从预防的角度看,应加大对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力度,为消费尤其是场景式、积聚性消费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付一夫亦持类似观点。他表示,想要进一步促进消费,需要加快破除抑制消费的一系列障碍,继而让居民消费潜力得到释放。如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来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此外,还要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并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以此来激发国人的消费潜力等。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