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央行2022年“1号通知”聚焦小微企业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时间:2022-01-04 00:18:08 来源:证券日报网 发布者:DN032

2022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了今年的第一则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即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同时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微市场主体量多面广,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也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利于稳企业保就业,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此前两项直达工具已延期两次,此次央行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工具进行接续转换,有助于在保持和巩固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

两项直达工具

取得明显效果

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2020年央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两项直达工具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了小微企业缺抵押、融资难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2021年12月30日举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11月末,央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提供了189亿元激励资金,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对2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撬动全国银行业机构对15.1万亿元贷款延期。央行通过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3175亿元低成本资金,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794亿元,撬动全国银行业机构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9.6万亿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两项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能使原有政策无缝衔接,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信贷规模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从而实现稳增长的目的。

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增量、降价、扩面

根据央行安排,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实施至2021年末。从2022年开始,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同时,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央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前述有关负责人表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内嵌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扩面。

具体而言,工具支持的机构范围为符合要求的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等六类。同时,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资金金额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季度环比增量(即本季度末比上季度末增量)的1%确定。资金按季审核发放,当季余额增量为负的,后续季度补足后再计算增量,推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进行激励,既有利于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市场化持续支持原客户信贷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法人银行挖掘新客户普惠小微贷款。

此外,坚持稳健原则。相关贷款的信用风险仍由金融机构承担,以防范道德风险。鼓励经营稳健、有潜力的地方法人银行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

“支农支小再贷款是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了地方法人银行扩大对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投放,其中包含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17日,央行下调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更加优惠。

根据央行安排,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央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哪些机构符合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申请条件?根据央行此前的要求,需符合宏观审慎要求(MPA评级A或B),且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级-5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六类金融机构。

据央行2021年9月3日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央行对44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根据评级结果,1级-5级机构数量为2169家,占比49.3%。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前述六类金融机构数量约为3900家,评级结果分布为2级-10级。假定地方法人银行处于2级-5级的比例也为49.3%,则符合申请条件的地方法人机构数量约为1900家。

转换后的市场化工具

将继续发挥牵引带动作用

央行行长易纲近期表示,今年央行将重点做好两项直达工具政策接续转换工作、直达工具的实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和企业自主决策,更加市场化。二是体现正向激励引导。工具中内嵌了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三是坚持稳健原则。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的同时,鼓励稳健经营,防范风险。

孙国峰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转换后的市场化工具将继续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推动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两项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有利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市场化自主协商延续到期贷款,同时积极挖掘新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增强持续服务能力,促进普惠小微贷款进一步增量、降价、扩面。

“从金融服务供给角度看,两项工具有助于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做到‘能贷’。相比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和资本短板,从而可能制约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温彬认为,无论是原来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是转换后的工具,都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形成激励和引导作用,解决其资金来源约束,并降低其融资成本。通过这样的长效机制建立,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战略定位聚焦于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