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协同创新指数十年翻番 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格局初成

时间:2022-01-28 19:46:14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者:DN032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十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达9.54%。

近日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1》显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创新格局初步形成。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0年的227.05分,较2011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9.54%,长三角整体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第三次发布。指数研究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得分情况。

从5项一级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0年的292.15分,年均增速达到12.65%;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上升到2020年的246.32分,年均增速达到10.5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到2020年的224.81分,年均增速达到9.4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较为滞缓,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已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产业发展联动和投资三大高地。

“区域协同、创新驱动,意味着转换发展模式。”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到底怎么转?就要以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合肥为引领,依托长三角高校大学、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和人才资源,产业创新资源进行升级,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在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方面,2020年,长三角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67.97人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倍;高被引科学家达到237人次,占据全国的27%。从人才流动的视角来看,“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在三省一市跨区域流动达到165万人次。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基础设施高能级建设为长三角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尤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创新券通用通兑等方面取得了政策突破。

徐浩平分析,作为“龙头”,上海是不仅着吸引长三角的人才流动,全国很多城市的人口、人才也流向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紧随其后,其中苏州又有独特优势。嘉兴作为杭州湾的地理中心,要思考区位明显、但好像总是‘慢半拍’的问题。合肥需要考虑的怎么利用长三角一体化上一个台阶”。

在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方面,长三角41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参与到科技论文合作网络中,以科技论文为纽带的科研合作网络实现全覆盖。2020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17741件,合作发明专利3010件,相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6倍和6倍,增速明显。

在产业发展联动和投资方面,2020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2885.6亿元,比2011年的1559.2亿元接近翻番,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3/10左右。截至2021年9月,长三角1456家上市企业在长三角异地投资了近4000家企业,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上市企业在长三角跨区域投资企业数量分别为1209、1024、1358和364家。报告显示,上海是各地投资机构开展投资活动的主要地区,浙江、江苏投资机构在上海开展的投资活动均占区域内异地投资的71%。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城市产业同质竞争,导致协同效率低。”徐浩平分析指出,除了上海、杭州、南京,其他大部分城市均以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明确的龙头产业;合肥基本定位于家电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各城市间的龙头产业、比较优势、错位竞争、协同效应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加强”。

他分析称,南京、宁波、淮安、宣城、常州这几大城市需要重点思考的,不是自身如何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而是思考与同级别在“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城市错位竞争,“比如,宣城、合肥和芜湖发展先进制造业,该怎么打造物流、内陆港(宣城广德县已经有了内陆海关、保税区)、怎么打造检验检测”。

徐浩平说,再以合肥为例,国家已经定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家电制造业优势明显,但是产教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检验检测产业)不足。“十四五”期间,合肥会上一个新台阶。

“苏锡常三市已拥有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了很好的垂直整合能力。”徐浩平说,随着近年来三市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步伐加快,相互补强产业链的弱势环节、整合产业链优势环节,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针对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较为滞缓的问题,三省一市科技智库联合课题组提出三方面建言。第一,打造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鼓励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共建互补的产业链;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共克技术关、共建产业链;加强研发飞地和产业飞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第二,提升区域创新合作的积极性,引导三省一市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科技和产业发展基金,围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更加协同、友好的区域产业政策,鼓励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第三,为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跨区域流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形成各类要素流动的综合性服务和保障体系,并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标签: 长三角 协同创新 指数 格局 区域 增速 年均 翻了一番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