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结构性存款占据年内上市公司理财七成额度 银行却不推荐个人客户购买

时间:2022-02-12 12:16:38 来源:证券日报网 发布者:DN032

上市公司暂时不用的“闲钱”都放在哪里呢?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上市公司最青睐的是结构性存款。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规模中,结构性存款占有规模超七成以上。

不过,针对个人投资者,银行已经不再主动推销该类产品给客户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存款的规模或将进一步缩水。

上市公司理财中

结构性存款占比最高

上市公司往往因为投产周期或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会有一部分的资金闲置。为了让自己的“闲钱”也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常态。

中因律师事务所的栾靖宣律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用自有的、暂时闲置的资金去购买银行的低风险、存取灵活的理财产品是合规的,并且在购买前都是需要向监管备案的。因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要投资的产品符合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且流动性好、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的正常进行就可以。”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506家上市公司合计购买理财产品总额达1374.93亿元。去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总额达1.33万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有21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金额均超10亿元。其中,航发动力、青岛啤酒、江苏国泰认购金额位列前三。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上市公司认购的均为结构性存款。其中航发动力认购的结构性存款高达60亿元,预期收益率在1.3%至3.74%之间,期限为91天至180天。

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种类呈多样化态势,但结构性存款无疑是上市公司最青睐的产品类型。记者注意到,在506家上市公司中,有389家购买了结构性存款产品,合计认购980.57亿元,占比高达71.32%。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是在本金安全前提下,提升资金收益率的一种手段。因为投资业务并非多数上市公司的主业,因此出现资金闲置时,购买理财产品时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还是第一位的,因此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是比较多的选择。上市公司通过增发等募集资金之后,一般不会立即都投入到相关项目中,在遇到大额募集资金闲置时,购买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是合适的。

结构性存款曾一度被视为

保本理财产品替代品

为何上市公司对结构性存款如此“钟爱”呢?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期望将自有资金实现一定程度的保值、增值,在“去刚兑”背景下,结构性存款是一种可以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实现相对平衡的产品,市场上也难以寻求到与其实力相当的替代品,因此受到上市公司青睐。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并非是普通的存款,也不同于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根据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的定义为“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开始实施后,结构性存款曾一度被视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规模陡增。与此同时,其存在的不规范之处和相关风险也逐步暴露,为此监管部门曾数次对其进行规范化,同时对其规模进行压降。

根据Wind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银行业结构性存款余额为50836.82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21.09%。其中,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6165.67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37.64%;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4671.15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9.95%。

某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监管层持续要求结构性存款类产品的规模压降,主要是是为了防范相关风险的累积、避免有人通过此类产品套利,以至于资金空转;除此之外,压降规模也能防止银行高息揽储、更好的降低银行负债端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苏筱芮分析认为,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工作持续已久,预计今后将注重更为具体,更为精准的施策方案,伴随着结构性存款从压降目标阶段转入常态化规范管理阶段,其总体规模将呈现平稳之势。

理财经理较少推荐结构性存款

虽然结构性存款十分受上市公司的青睐,但银行却不建议个人投资者购买。记者在北京地区的银行网点走访时发现,目前理财经理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都会强调理财产品已不再保本保收益,对于追求保本的客户,理财经理会推荐一些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但很少有理财经理主动推荐结构性存款。

当记者向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咨询为何不推荐结构性存款产品时,该经理对记者坦言道,“我不建议做结构性存款,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结存挂钩产品是需要挂钩类似黄金或美元利率的,其实不算是很稳定,且收益是有波动区间的。客户很有可能拿到最低收益,导致不如投资预期,还不如直接推荐定存,可以锁定收益,也可以留住客户资金。”

也有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自从资管新规落地后,结构性存款越来越少,几乎已经不做了。此外,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看到“结构性存款不同于一般性存款,具有投资风险”的提示性标语。

于百程对记者分析表示,在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产品要实现净值化转型,但银行面临着理财客户流失的风险,一般的存款产品竞争力较弱,因此,当时高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成为揽储利器,各银行纷纷加大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力度。不过在实际业务中,不少结构性存款实质变为固定收益产品的“假结构”。这既不符合这一产品的设计初衷,也违背了监管“打破刚兑”的理念。在监管层对其持续规范下,结构性存款也走向了波动收益的“真结构”,吸引力也在减弱,预计后续结构性存款还会进一步降压。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标签: 结构性存款 上市公司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