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北京门头沟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联手百洋医药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时间:2022-04-20 18:00:2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北京之西的门头沟区,自古便声名显赫,历史悠久。北京首条磁悬浮地铁示范线路S1线开通、新首钢大桥正式通车、百里长安街全线贯通,门头沟正式进入半小时中心圈---15分钟驾车即达五棵松,25分钟驾车即达中关村,仅30分钟便可直达天安门。

随着门头沟交通高速的变迁,加快了门头沟融入北京城市中心经济发展圈速度。4月18日,北京门头沟区委书记金晖在门头沟与百洋医药集团科研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发布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门头沟在主动融入首都发展的大局,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要在京西形成独具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门头沟区将为创新企业在产业项目落地、人才引进及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保障,创造条件。百洋医药将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科研成果孵化、创新企业引进及产业资源搭建方面提供支持。北京百洋智合医学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简称“百洋智合”)作为该基地的转化平台,聚焦创新孵化,将联合门头沟区政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医药健康科研创新示范新区。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国的健康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在新冠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背景下,加快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尤为关键。而门头沟区作为京西产业转型发展新高地,此次与门头沟区签约,双方将共同推动国内创新医疗技术不断取得新发展。

京西医药产业新高地

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金晖表示,门头沟区也在主动融入首都发展的大局,发力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京西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将全力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将发力创新药、新器械、新健康服务三大方向,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并行发展。

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医药健康工业和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不包括新冠疫苗特定条件下增量),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国际化高水平集群式发展。

在前沿方面,生命科学领域引进培育多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万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强化,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形成北京生物技术创新特色长板。

在临床方面,建成20个左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病房,建设1-2家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医院,推动北京临床研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

在产业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销售超100亿企业达6家,培育2-3家数字医疗标杆企业,新增上市企业25家,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达到90个,数量保持国内领先。

在产业生态方面,新增可上市的工业用地不少于3000亩,新增楼宇空间不少于300万平方米,形成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良好产业生态。

在此背景下,门头沟区也在加快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

据金晖介绍,目前门头沟区正在形成以阜外医院西山院区为核心,建设国家重大疾病防治创新品种开发及转化平台、健康大数据库、重大疾病样本库和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推进“互联网+”智慧医院试点。

“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充分发挥阜外医院西山院区二期建设150张研究型床位的聚合作用,前瞻性谋划打造国家级新药临床试验基地高端医疗服务示范中心,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和医学教育平台,布局贯穿医药合同研发(CRO)、合同生产(CMO)、合同销售(CSO)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外包企业平台,吸引药企总部落地,实现医药健康产业链深度整合。” 金晖介绍称。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国医药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1000余个新药申报临床,47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较“十二五”翻一番。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生产用耗材等领域的一批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健全医药创新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医技术协作。支持医药创新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生物医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不过,此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中国正处于从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节点,但中国医药创新仍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医药研发原创性仍不足,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开放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本土原创产品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国际认可度低;三是桥梁型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导向性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渗透速度低。

付钢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我国各级科研机构以及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高校机构都在研发方面注入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很多科研机构对市场化的资源对接有限,以及产业配套并不那么完整,很多科研成果在获奖或评职称发文章之后就束之高阁,缺乏这种临床场景优化以及与产业之间相互的配合。

在科研机构整体实力方面,据Nature Index的排名,中国位于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领先研究机构的数量也从2015年的4所,提升到了2019年的9所,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知识产权指标》统计,2019年中国生物技术专利授权数、药品专利授权数、医疗技术专利申请数均名列全球前三位。我国在世界顶级期刊的论文发表量与被引量相较2015年也有大幅提升。

对此,付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通过与门头沟区签约,双方将共同推动国内创新医疗技术不断取得新发展,百洋医药将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科研成果孵化、创新企业引进及产业资源搭建方面提供支持。

“百洋医药将充分利用落户门头沟的契机,以‘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为起点,发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平台三大赛道,聚焦科技创新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付钢表示,通过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合作,致力于培育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打造产业集群。

坐落于门头沟核心区域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医学中心,代表我国心血管病领域创新研究的最高水平。作为百洋智合的首个落地项目百洋智心,正积极承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具有显著应用前景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是以生物医学前沿研究及技术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打造心血管新型研究模式,促进药物心脏毒性安全性评价、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及诊断试剂、创新药等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金晖也表示,未来,门头沟区将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主动融入“五子”联动大局,紧抓百洋医药落户本土契机,持续依托阜外医院西山园区项目,通过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医药健康企业和项目落地,吸引“高精尖”人才、企业来京西门头沟发展,逐渐形成医药医械产业发展集群,打造世界级医疗器械创新高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门头沟区 产业布局 百洋医药 科研成果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