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创投 > > 正文

世界快看点丨6年磨一剑11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时间:2022-09-13 15:59:07 来源:吉林日报 发布者:DN032

在大安这片盐碱地研究实验田上,科技元素无处不在。图为植保无人机在作业。 (资料图片)

秋日暖阳,照在大安市海坨乡的盐碱滩上,这片“碱巴拉”地上的万亩水稻,绿油油、金灿灿……微风拂过,片片向远,掀起层层稻浪,扬起阵阵稻香。


【资料图】

近年来,大安市深入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科研人员、企业在这片人们世代遥望的盐碱滩上,对症下药,汇聚力量,书写传奇。

他们探索路径,在盐碱地治理技术上持续深耕;他们锚定目标,誓让这里成为粮食生产的新增长极。

于是,智慧农业飞身上马,科技赋能带来巨变,在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背景下,嬗变与跨越并驾齐驱,这片盐碱地的生态修复治理,也因此被寄予更多期待与希望。

6年磨一剑

11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颗,秋后不收啥。”这是曾经刻进大安人骨子里的记忆。

大安市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全市203万亩耕地之中,盐碱地面积达174万亩。春天白茫茫、冬天沙尘扬,盐碱地状况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016年,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潘修强带领他的团队,将基地扎根于大安市,开启了对盐碱地的持续改良和修复。6年时间,他们把自己“种”进了这片西部人世代遥望的土地,面朝碱土,精耕细作,采用淡化表层和熟化耕层的方法,对土壤添加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再通过以水洗碱的办法,让盐碱地长出粮食、焕发生机。

在该公司的大安盐碱地研究院试验基地,来自这片土地的分区样本被整齐排列在展示区内,它们,曾为“中科”团队提供过重要参数。为了让碱地变良田,他们因地制宜,开创性融合了工程、物理、化学、农艺和生物等综合技术措施,将“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合二为一,创建了集科学整地、数字精准管控、耐盐碱品种选育、改良和培肥于一体的盐碱地新开水田快速改良培肥技术集成,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技术产品及装备,为我省西部盐碱地整治提供了有效技术规范。

这家以农业科技为内核、以盐碱地改良和智慧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企业,确实不负众望。他们用6年时间致力于我省西部盐碱地生态修复,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更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促生产,在加快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路上,为保证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促进协调发展,近年来,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在大安市先后实施了海坨乡三业村盐碱地治理智慧农业、龙沼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续土壤培肥地力、安广镇永兴村土地整治、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土地整治和舍力镇东升村土地整治、大岗子镇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今年又新增新平安镇全域整治试点项目二期,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潘修强说,目前9个项目区共治理盐碱地11.898万亩,做到了当年改、当年种、当年稳产丰产。每亩地产粮800斤到1000斤,高产地块能够达到1100斤。全部实现达产后,每年可增加水稻产量1.18亿斤,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可增加当地财政收入76亿元。实现了天蓝、水绿、田肥,促进了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于盐碱地修复治理,潘修强心中这样规划,“‘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投入,计划完成盐碱地生态修复15万亩,增加粮食产能1.5亿斤。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当地高标准农田和提质改造项目建设,使存量耕地提质增产,为实现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农云”上马

智慧农业绘就新画卷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大安市海坨乡的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水稻基地,这里也是大安市袁隆平院士耐盐碱水稻品种繁育基地。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一双绿色大手捧着金黄饭碗,托出一行“端牢中国饭碗”的醒目字样……

这片盐碱滩上,稻田成方连片,水渠纵横交错,渠水缓缓流过,水稻随风翻浪。田间,配置了水位传感器、流量检测仪,工作人员通过远程遥控,实现精准灌溉,开创并默默滋养着新时代的“米粮川”。

这是一次“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在中科佰澳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人葛艳俊通过操作智能平台对现代农田管理进行了深入阐述。

“我们自主研发的适合盐碱地监测和农业生产的智慧农业新农云系统,数据准确性很高,实际运行中节约大量人力。以自动化精准灌溉为例,原来需要40个人看水阀放水,现在只需要一个人进行平台操作。”

这批智慧农业的操盘手,在这里被称为“办公室新农人”。事实上,在这个水稻基地,科技元素无处不在:植保无人机天上飞,无人插秧机地里跑,农情监测点田中立,物联大数据掌中握。水稻的播种、施肥、浇水、杀虫、收割,全流程都实现了智能化。

透过这套智慧农业新农云系统,可以查看稻田实时动态。同一时刻,田边,埋在土里的一个个监测设备也将田间苗情、墒情、温度等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坐在办公室的新农人们,根据各项农事规程,将智慧农业演绎得淋漓尽致。

葛艳俊说:“监测设备就像一支支稻田探头,把各项数据量化,并进行研判,对设备进行远程参数配置,实现无人智能灌溉、施肥、收割,让科技赋能盐碱地,坐在家里就能种地。”

这是一支注重科技支撑的团队,在助力西部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漫漫征途中,默默打造并拼力撑起了一套完整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葛艳俊自豪地说:“我们依托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团队,利用‘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研发优势,建立了优质水稻育种基地;依托罗锡文院士团队,应用数字农业技术智能精准管控监测盐碱地,建立了5G农业科技示范区;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权威专家赵兰坡教授盐碱地改良培肥研究团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快速建立土壤耕层,创造作物生长条件,实现了稳产高产目标。”

躬耕盐碱,捷报频传。几年来,中科佰澳格霖农业还在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建立了数字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体系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的生产作业模式。

在盐碱地改良与修复过程中,大安市不断推动政研企农联手,共治盐碱土地。从2016年至今,在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举措下,大安市实现新增耕地13万亩,曾经的“碱巴拉”,如今正一步步走向草茂粮丰。

标签: 智慧农业 粮食生产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