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深圳市民:未来个人节能减碳可换取奖励 还有望申请碳信用卡

时间:2021-11-17 17:59: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者:DN032

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深圳今年在低碳、绿色发展领域,可谓动作频频。

3月,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专门介绍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1+3”制度体系相关情况。GEP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产生的最终惠宜的经济价值,能够有效弥补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来核算“生态账”。

6月,深圳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其中提出:设立碳排放交易基金;可在全市实现碳排放达峰后对碳市场实施绝对总量控制;引入年度配额管理实施方案,调整配额管理时间等。

9月,《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也是全国首个在立法中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工作制度的法规。

近日,《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经市政府同意正式发布实施,提出将构建品牌显著、吸引力强、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通过节能减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可量化转换成碳积分,探索以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减排行为。

从核算“生态账”,到深化碳市场的贡献和作用,到以立法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再到鼓励全民参与减碳,在“双碳”目标下,深圳正在打出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

全民参与减碳的必要性

2019年,曾有深圳发改委人士披露,深圳是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第二产业的占比远高于北上广,但仍然能够实现低能耗,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深圳较早的产业转型动作。早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就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基本退出。当前,深圳第二产业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相比于一些以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深圳的支柱产业更加低能耗、低排放。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节能技术的使用,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升,深圳经济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强度将继续下降。

但另一方面,作为人口迅速增长的超大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增长,将是另一个挑战。

从深圳2017年到2019年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出现过下降,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

2017年到2019年生活能源消费量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

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年间,在较为宽松的户籍政策之下,深圳常住人口在迅速增加,由此带来整体能源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用能也将随之增长。

深圳的人均GDP已经突破2万美元大关,迈过了发达经济体的门槛。而据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经验,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会成为国家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占比可以高达60%-80%。

当下,中国已经向世界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各行各业按下减碳快进键,但“双碳”目标远不只是宏观经济问题,个人也有必要在减碳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0年,碳阻迹完成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显示,在报告研究情景下,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一二线城市,居民若能在消费方面做出低碳选择,2030年平均每人的减排潜力至少可达1129.53kg,该城市一年可通过居民选择低碳生活消费减少至少约1100万吨碳排放。

202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756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构建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对于减碳工作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深圳如何设计碳普惠?

通俗理解,碳普惠是指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多地在碳普惠方面已经有所探索,比如,2015年,深圳市绿色出行办公室、深圳市交警局等部门联合推出“绿色出行碳账户”,用碳积分鼓励市民少开私家车,使用积分可以更换一些电子产品以及生活用品,如咖啡券、电影票等。

但从各地的开展情况来看,碳普惠工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府部门单一主导,需要大量财政投入来维持,激励的吸引力较低,低碳场景较为简单,居民低碳行为自证机制复杂等,导致项目推行的难度较大或可持续性较差。

《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很大程度将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案,包括:

建立广泛覆盖的低碳场景体系,包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公益等;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深圳碳普惠机制市场化的可持续性;

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深圳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品种,完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对管控单位碳排放配额的抵消补充机制,推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用于碳市场履约抵消;

出台大型活动碳中和推广实施方案、大型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鼓励活动主办单位使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开展碳中和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金融激励方面,《工作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碳积分等创新性碳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建立与个人低碳行为挂钩的信用体系。

关于碳普惠的整体进度,《工作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目标:

2021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完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建立碳普惠商业激励机制。

2022年,搭建碳普惠统一平台,逐步实现碳积分、碳普惠减排量与碳交易市场的联通、兑换和交易,初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运营机制。

2023年,完善碳普惠体系,基本形成规则流程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和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

在全国的“双碳”战略下,碳普惠未来或将成为大多数地区的“标配”。深圳在“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领域先行示范,打造绿色发展的“深圳样板”,也有望对其他地区形成借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