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资讯 > > 正文

山东:黄河三角洲完成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 累计修复湿地近30万亩

时间:2021-11-11 13:28:01 来源:大众网 发布者:DN032

11月1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太明说,山东省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一是加大黄河流域湿地公园建设。山东依托黄河水灌溉利用、引黄灌区沉沙池等湿地环境条件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充分发挥了湿地的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旅游等功能,黄河流域9市共建设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12处(国家湿地公园33处,省级湿地公园79处),总面积84692.4公顷。其中,黄河流域25县共建设省级以上湿地公园39处(国家湿地公园11处,省级湿地公园28处),总面积21084.37公顷。

二是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突出规划引领,编制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补水等9个专项规划。精心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形成“1+9”规划体系,在沿黄九省区中率先制定完成。坚持依法保护,研究制定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草案)》等法律法规。

三是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工程。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过自然恢复与工程修复相结合,黄河三角洲完成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累计修复湿地近30万亩。自2019年以来,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先后实施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总投资10.8亿元的16项生态保护恢复工程,通过多种修复方式,有效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四是着力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常态化。为解决河流、沼泽、海滩没有形成自然连通格局的问题,研究建立黄河三角洲水系连通机制,采取恢复黄河与两侧湿地的水系大循环和地表径流,逐步形成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贯通的湿地内部小循环,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生态综合效益,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2020年抓住黄河大流量过水的机遇,生态引水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1.4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漫滩式补水。2021年生态补水达到1.6亿立方米。

五是研究创新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模式。针对不同的湿地类型分类施策,通过水系微循环、微生境改造、种子库补充、水分补给等恢复及构建技术,逐渐形成了“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适宜鸟类觅食筑巢”和“一次恢复、自然演替、逐步稳定”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新模式,湿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底栖生物由原来的单一物种增加到了36种不同类型,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六是着力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治理研究。外来物种的入侵,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结合黄河三角洲实际,重点开展了互花米草治理研究。从阻断植株向根部输送氧气、营养过程入手,采取改进南方水田割草船,创新水力充填膜袋治理途径,采用旋耕加围坝水淹、多遍连续旋耕形成泥水不透气膜、人工挖除等多种方式,对部分互花米草区域进行实验性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功能的改善、鸟类栖息觅食环境的提升和滩涂的形成。

(文章来源:大众网)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